- 時間:2020-10-29
- 點擊:2038
- 來源:甘肅日報-新甘肅客戶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睿君
漫天大雪中,脫貧攻堅的步伐絲毫沒有放慢;凜冽寒風里,高質量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
10月27日至28日,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攜手奔小康”行動培訓班現場觀摩活動在臨夏州、定西市舉行。來自國務院扶貧辦,承擔東西部扶貧協作任務的東部9個省份、14個城市,中西部14個省扶貧辦相關負責同志,及中西部20個市州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部門負責同志等200余人齊聚甘肅,實地觀摩在東部省市的幫扶下,我省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鏗鏘的步履中凝聚著奮進的力量。為期一天半的觀摩中,觀摩團成員走進臨夏州和政縣、東鄉縣、臨夏縣以及定西市臨洮縣的田間地頭、車間廠房、施工現場等十余個觀摩點。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比、一路議、一路評,在對比中找差距,在差距中鼓干勁,合力奏響“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時代強音。

觀摩團在東鄉縣布楞溝村史館接受紅色教育。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睿君 攝
扶貧工廠保就業
和政縣是一個集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高海拔山區于一體的特殊貧困縣。這里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被納入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3年起,廈門市集美區與和政縣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關系。7年來,廈門市和集美區兩級財政向和政縣撥付援建資金累計達2.38億元,發動東部地區社會捐贈2200多萬元,實施了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援建項目121個。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過程中,幫扶地區牢牢牽住保障貧困群眾就業這個“牛鼻子”,大力建設扶貧車間、扶貧工廠,廣泛吸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確保他們實現長期穩定增收。
走進和政縣循環經濟園區內的吉美包袋生產基地扶貧工廠,百余臺機器不停運轉,工人們正在熟練地操作,車間內一片忙碌的生產景象。
2019年,福建省泉州市順然包袋有限公司在和政縣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購地30畝,計劃投資5000萬元,建設臨夏州吉美包袋生產基地。自此,吉美包袋生產基地成為臨夏州首個東部民企購地建廠項目。
和政縣委書記李國輝自豪地介紹,在吉美包袋生產基地扶貧工廠的示范帶動下,多家東部企業在和政縣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購地建廠,產業集群效應加速顯現,為東部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西部地區梯度轉移作出了有益探索。
“我第一次見到規模如此之大,帶動效應如此明顯的扶貧工廠。”廣東省中山市扶貧辦常務副主任王少強感嘆說,俗話說“無工不富”,扶貧車間轉型升級為扶貧工廠,不僅可以解決貧困戶就業難題,還能增加地方稅收,是個一舉雙贏的好做法。
距離吉美包袋生產基地扶貧工廠不遠處,是廈琳鞋業產業園所在地。這個產業園是由臨夏州企業和廈門市企業合資建設的現代化鞋業全產業鏈園區,將在示范和引領當地鞋業產業發展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參觀過廈琳鞋業扶貧工廠后,王少強介紹說,他所在的中山市對口幫扶云南省昭通市。與和政縣一樣,昭通市的貧困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我們也在對口幫扶地區建設了扶貧工廠,但是沒有和政縣的規模大。”他表示,將把和政縣的好經驗、好做法帶回去,在昭通市全力打造全產業鏈扶貧工廠,爭取讓更多困難群眾從中受益。

觀摩團仔細觀看臨夏州特產。
特色產業促增收
迎著入秋以來的第一場瑞雪,觀摩團成員走進位于定西市臨洮縣的甘肅省聚春園福定產業園食品加工生產車間,偌大的廠房內各條生產線開足馬力運轉,工人們手腳麻利地進行馬鈴薯深加工。
定西市素有“中國薯都”之美譽。今年10月,由福州市國資委牽頭,福州市聚春園集團有限公司牽頭注資,福定兩地攜手打造了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甘肅聚春園福定產業園。
臨洮縣委書記石琳介紹說,項目建設過程中,福州與定西兩地在金融信貸、用地保障、用工優先、政策服務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同時,福州市聚春園集團有限公司發揮自身優勢,在資金、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給予支持,實現了兩地企業和貧困戶的多方共贏。
“福州市與定西市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臨夏州扶貧辦副主任馮庶盛認為,臨洮縣東西部協作項目依托地方主導產業建成,這樣的項目更有生命力。同時,在項目的推動下,產業發展形成一定規模,在占領市場方面將更具優勢。“這次活動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回去后,我們將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把本地特色產業打造成具有優勢的富民產業,全力破解民族貧困地區的脫貧難題。”

觀摩團走進位于臨洮縣的甘肅雪榕食用菌精準扶貧產業園。
與臨洮縣相似的是,臨夏州臨夏縣在種植高原夏菜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將高原夏菜打造成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臨夏縣專門從廈門市引進東西部扶貧協作企業,成立了甘肅成伯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不僅在田間地頭開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還全力拓寬高原夏菜銷路,有效助推產業蓬勃發展。
“很多群眾都把土地流轉給企業,他們不僅能掙到流轉土地的費用,還能在扶貧車間里打工賺錢,平均每月下來能有3000多元收入。”臨夏縣委書記安華山介紹說,成伯農業公司通過流轉土地建成占地2298畝的高原夏菜種植基地,吸納400多名勞動力實現就業,加快了全縣脫貧攻堅步伐。
“東西部扶貧協作已經根植在每一個廈門市民的心里,大家都在盡力為臨夏脫貧作出貢獻。”廈門市援臨工作隊隊員闕鑫華高興地說,“廈門市總工會經常動員各單位采購臨夏商品,廈門市的超市里也都設置了臨夏農特產品專柜,臨夏產品在廈門很受歡迎。”
看到廈門市與臨夏州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中取得的喜人成績,福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峰感慨道,這些年,臨夏的巨大變化得益于廈門市傾心幫扶。廈門市這樣扶真貧、真扶貧的幫扶精神,值得每一個幫扶地區學習。

觀摩團成員走進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基地。
民生項目增福祉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進程中,廈門市與臨夏州按照‘臨夏所需、廈門所能’的總要求,不折不扣把各項幫扶工作落實到位。”湖北省扶貧辦社會扶貧處處長肖祥云認為,廈門市充分發揮出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開展幫扶,這樣的做法效果很好。
作為全國唯一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是我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過去很多年里,嚴酷的自然環境,讓當地山區群眾生活十分困難。
2013以來,東鄉縣針對龍泉鎮中部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扶貧成本高的實際,在龍泉鎮拱北灣村規劃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工程,將以前居住在大山深處的65戶356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進行了集中安置,并建成村民服務中心、文化廣場、衛生室、便民金融點、警務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為集中安置點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東鄉縣爭取廈門市湖里區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投入資金120萬元,建成拱北灣村勞保用品及工作服生產加工扶貧車間,吸納60余名貧困婦女就近就業,人均月工資2500元至3000元。
走進拱北灣村易地扶貧安置點,一座座小康屋整齊排列,各類富民產業、扶貧車間迅速發展,一幅幸福生活的動人畫卷在眼前鋪展。
看著眼前的一切,廣東省中山市派駐云南省昭通市的幫扶干部蔡宏深有感觸地說,“易地搬遷、配套相關產業是加快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昭通市開展扶貧工作的重點。”

觀摩團品嘗臨夏特色美食。
健康扶貧是臨夏州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環,在廈門市支持下,臨夏州在全國率先實施“互聯網+健康扶貧”項目,并被多個地區學習借鑒。這種模式曾獲得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廈門援臨醫療隊來到臨夏州后,與廈門超過510名醫生協同配合,積極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診療、醫療技術指導,進行遠程會診、扶貧義診等活動。
目前,“互聯網+健康扶貧”項目已在臨夏州7個縣落地,覆蓋86個鄉鎮,716個行政村,服務134萬農村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約36.2萬人。
天津市靜海區統戰部長黃淑芳欣喜地說:“臨夏州開展的健康扶貧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我們以后要加強交流,把健康扶貧的先進經驗做法運用到幫扶地區,全力消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一個觀摩點就是一次生動的脫貧答卷。觀摩團成員紛紛表示,這次活動意義非凡、收獲滿滿,既了解到兄弟省份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情況,也感受到群眾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奔富路的勁頭。“這次活動是對我省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一次全面檢查,也是一次高層次、近距離、面對面的現場培訓指導,更是一次為我們傳經送寶、指點迷津的難得機遇。我們將不負重托、不辱使命,苦干實干拼命干,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作出應有的貢獻。”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觀摩團了解臨夏州“互聯網+健康扶貧”項目建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