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12-28
- 點擊:1963
- 來源:甘肅日報

長慶油田推進生產建設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油氣開發區成為黃土高原一道亮麗風景線。(資料圖)
12月27日上午10時,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數字化顯示屏上油氣生產當量曲線跨上6000萬噸高點,達到6000.08萬噸,其中生產原油2451.8萬噸、天然氣445.31億立方米,刷新中國石油工業歷史紀錄。至此,中國石油工業新的里程碑誕生,標志著我國建成了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
長慶油田位于鄂爾多斯盆地,屬于典型的低滲、低壓、低豐度“三低”油氣田,其顯著特點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井不壓裂不出油,儲層不注水沒產能,經濟有效開發屬于世界性難題。從低滲透油田起步,到突破特低透、解放致密氣,再到實現頁巖油規模有效開發,長慶油田歷經近50年的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終于形成了快速獲取油氣資源的原創性地質理論認識,掌握了高效開發“三低”油氣田的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了油氣產量持續快速增長和低成本開發兩大奇跡,成為我國新世紀以來增儲上產最快的油田。
近50年來,長慶油田技術人員堅守高原大漠,累計探明石油儲量59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4萬億立方米。上世紀90年代,安塞油田從發現到規模開發,前期技術攻關花了8年時間,開了我國特低滲油田經濟有效開發之先河;新世紀初,技術人員在毛烏素沙漠歷經6年實踐探索,使我國探明儲量最大的蘇里格氣田實現有效開發。長慶油田依靠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公司技術壟斷,形成特低滲、超低滲油田開發主體技術,掌握了水平井優快鉆井、體積壓裂關鍵核心技術,讓“三低”油氣藏爆發出巨大能量,在低滲透上建成中國最大油氣田。
面對“三低”油氣田“多井低產”現實,長慶油田把低成本開發作為可持續發展生命線,探索形成了安塞模式、靖安模式、華慶模式、靖邊模式等十大低成本開發模式,確保油氣田開發始終沿著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方式轉變。借助信息技術,集成創新900多項適用技術,嵌入油氣田建設、生產、管理關鍵環節,實現油氣開發全生產鏈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推動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向新型工業化轉型,進一步降低油氣開發成本。
作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長慶油田擔負著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供氣任務,形成安全穩定的氣源地。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氣以來,長慶油田已累計生產天然氣4683億立方米,相當于替代了5.62億噸標煤,減少碳排放15.29億噸,發揮了良好的生態效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嚴存義 沈麗莉 曹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