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12-31
- 點擊:1592
- 來源:甘肅日報
編者按 為學習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智庫“專家庫”“智囊團”作用,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特舉辦“甘肅經濟形勢分析與前景展望”專家智庫建言活動,為我省明年經濟工作建言獻策、貢獻力量。現將部分理論文章刊登如下。
準確把握甘肅爭先進位的發力點
劉進軍
強工業要把培育“數智化”等新業態作為增長點,強科技要把“科技人才”作為突破口,強省會要把“大蘭州都市圈”作為新引擎,強縣域要把主攻“首位產業”作為著力點。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甘肅處在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自身發展勢能增強的交匯疊加期,機遇和挑戰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總體發展態勢向好。省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緊扣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認真貫徹落實“三新一高”導向,大力實施強工業、強科技、強省會、強縣域行動。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推進強工業、強科技、強省會、強縣域行動,努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贏得先機主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爭先進位。
強工業要把培育“數智化”等新業態作為增長點。新發展格局下,東西部產業格局將迎來優化調整與新的戰略布局,這是甘肅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機遇。甘肅要借鑒上海等發達地區將新增投資80%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做法,下決心將我省新增投資的80%導向“數智化”新業態進行謀篇布局。一是加速培育綠色高效生態產業,建設國家級新能源產業基地。我省發展新能源如核能、風電、光電等有基礎有優勢,要搶抓“雙碳”機遇,在新能源、氫能、動力電池,特別是新型儲能及新材料等產業上發力,加快以國家級標準推進河西等地的風電光新能源基地建設,全力打造現代能源綜合生產基地、儲備基地、輸出基地和戰略通道。二是加速推進“數智”賦能產業集群。發展網絡化研發、服務化延伸、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數字化管理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更多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型領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借助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實施東數西算在我省協調布局,推進絲綢之路信息港等數字產業集群建設。三是精準培育以元宇宙、5G、數據中心、云計算、光波導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我省要提前布局、及時謀劃、盡早啟動,和全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立足新消費需求,占據新市場。
強科技要把“科技人才”作為突破口。一是要激活“院士科技”,發展“院士經濟”。每一位甘肅籍和在甘的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代表著一個特定領域的科技制高點,只有掌握好、用好“院士科技”,強科技行動才能有底氣和豐厚基礎。甘肅要盡快完善用好甘肅的院士工作站,以“院士+平臺”“院士+項目”“院士+人才”等“院士+”為引擎,充分發揮院士效應,帶領行業頂尖技術團隊,大力發展“院士經濟”,把院士才智轉變為科技財富。二是緊緊圍繞新興產業領域,引進國內外科技領軍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產業科技人才,壯大甘肅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和科技團隊,打造科技人才、產業鏈有關企業和資本集聚高地,推進新興產業集聚,為甘肅厚植科技優勢,帶動甘肅經濟發展。三是創新科技人才政策機制,出臺強科技人才實施辦法等,參考科技人才市場化運行機制,將科技人才待遇、交流合作對接、經費保障切實做到位,并構建戰略咨詢、科技攻關、人才培養三大平臺,為科技人才打造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促進科技才智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
強省會要把“大蘭州”都市圈作為新引擎。一是啟動“大蘭州”擴圈行動。總量規模是城市影響力的重要基礎,提升“大蘭州”人口首位度和經濟首位度是首要工作。建議全面放開蘭州城市“零門檻落戶”,全面擴充蘭州“一小時經濟圈”相關行政區劃,推動蘭州城市人口向500萬到1000萬跨越,推動蘭州從西部省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跨越,促進“大蘭州”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二是優化“大蘭州”各縣區功能定位。基于蘭州各縣區產業資源狀況和能力特征長短板,進一步把握蘭州的功能定位,優化城市規劃布局,堅持省市聯動,強化省會城市的領頭羊地位和作用,在全國省會城市發展中爭先進位。三是推進“四新”行動計劃,即推進新基建、激發新消費、培育新產業、打造新都市,精選產業項目,打造集智慧、互聯、產業、政策于一體的“大蘭州”,培育共享都市圈,在質量提升的過程中擴大總量。
強縣域要把主攻“首位產業”作為著力點。首位產業是縣域產業體系中最具主導性、競爭力、貢獻度的產業,兼具主導產業與支柱產業特性,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核心作用。要增加對縣域首位產業的投資力度,著力促進首位產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度。一是精準定位縣域首位產業。縣域經濟發展要依托首位產業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核心競爭力。首位產業選擇應綜合考慮發展基礎與條件、產業帶動性、發展前景、競爭力與貢獻度等因素。還要聚焦一極而非多元,一經確定,要在規劃中作為重點予以明確,細化發展重點和發展路徑,切實做到上下一致、部門銜接。二是加強首位產業的政策扶持。全縣都要聚焦重點、統籌協調,優化要素配置,特別在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方面對首位產業給予傾斜。同時要根據各地首位產業發展需求,制定差別化扶持政策,推動首位產業做大做強。三是引導首位產業集聚發展。各縣要重點投入首位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優先協調解決土地、融資、環評等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切實增強首位產業的發展后勁。要圍繞首位產業加大產業招商力度,培育龍頭企業,促進首位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促進首位產業集聚發展。
作者系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教授
全方位加大甘肅投資促進工作力度
蔡文浩
擴大投資規模,在增加投資總量上做足文章;提高投資效率,在投資乘數上做足文章;優化投資環境,在機構專業化上做足文章。
圍繞“三新一高”,推進甘肅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深入研究甘肅投資促進體制機制,實現投資促進與甘肅產業集群形成相結合,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綠色生態產業相結合,與國內區域間開放與合作相結合,與共建“一帶一路”相結合,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結合,與做強做大市場主體相結合。具體來說,要從投資規模、投資效率、投資環境等方面著手,加大我省投資促進力度。
擴大投資規模,在增加投資總量上做足文章。擴大投資規模對甘肅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本質上說,投資是將生產要素轉變為資本的過程。在土地、人才和技術要素既定的條件下,要使甘肅成為資金流入洼地,關鍵是要針對資本逐利的本質,使投資有較大的盈利空間。當前來看,一是要大力縮短項目實施周期,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積極推進多證合一、多圖聯審、多規合一,并實行告知承諾、容缺受理、聯審聯辦方式,切實縮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二是實現投資信息獲取的便利化。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通過技術創新和流程再造,加快政務信息資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互聯互通,按照辦一件事的全流程做好數據歸集和平臺貫通工作,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促進發展動能競相迸發。三是要盡可能降低融資成本、用能成本、用地成本和物流成本,確保投資者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四是要多渠道擴大投資規模、尋找資金來源,區別化、有針對性地制定爭取國家投資項目和民間資本項目的策略。要結合我省“十四五”發展規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補短板、軍民融合和新能源新材料發展等方面用足用好國家政策,努力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五是要盡可能地發揮民間投資和融資的功能,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借貸、發行債券、公司上市等手段發揮融資作用。還要充分調動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在競爭性領域擴大民間資本的投資額,要利用好“三來一補”的貿易方式吸引和利用外資。
提高投資效率,在投資乘數上做足文章。加大投資乘數效應,是以投資帶動投資,放大倍增投資效益,提高投資效率。一是要充分利用我省現有的大型國有龍頭企業的作用,挖掘他們在原材料供應、業務外包、生產協作和產品銷售過程中獲取資金的潛力,以強龍頭實現補鏈條的目標。二是以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按照百億元千億元產業集群的發展構想,解決好園區規劃空泛化、基礎設施不配套、引商政策不統一和監管執法碎片化等突出問題,實現以產業吸引產業,以投資帶動投資的目標。三是要通過新基建加大投資乘數效應。以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充電、城際高鐵、特高壓七大方向為核心基礎設施產業鏈的建設和以信息網、能源網與交通物流網三大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投資基礎設施環境的根本性改善,吸引資金、人才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我省集聚。四是打造國家樞紐城市,加強蘭州新區、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和榆中生態創新城建設,加快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提升省會城市綜合實力和承載能力,擴大市場規模,實現消費升級。同時,要將新基建與打造國家樞紐城市相結合,形成“一帶一路”大格局,擴大初級品與制成品進出口貿易,做強供給側,做大需求側,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優化投資環境,在機構專業化上做足文章。設立專門職能機構,使投資促進工作專業化。以貴州省為例,成立于2011年的貴州投資促進局,以“東部企業+貴州資源”“東部市場+貴州產品”“東部總部+貴州基地”“東部研發+貴州制造”為重點,實施“省帶頭、市推動、縣落實” 招商工作機制,繪制全省“三優+產業鏈”(優勢資源、優惠政策、優選“招商對象+產業鏈”)招商作戰地圖,全面推進“專班+省直行業部門+市州+行業中介機構+重點企業”的招商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
我省應借鑒貴州的做法,設立專門機構,統籌、指導、協調全省投資促進工作,研究擬訂全省投資促進負面清單;協調省有關部門和指導市(州)編制招商引資目錄,建立完善全省招商引資項目庫;統籌項目審批工作規則和辦事指南,及時公開受理情況、辦理過程、審批結果,發布政策信息、投資信息、中介服務信息等;負責招商項目線索管理及目標企業的精準分析、全省移動端產業鏈招商查詢及項目移動化推廣、移動端產業鏈招商查詢及項目管理,助力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培育生成;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加強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線上虛擬招商引資和線下縱深拓展相結合,全方位制定招商策略等,傳遞價值,提高招商引資的成功率;培養一支熟悉產業經濟、掌握投資政策、通曉商務慣例、精通項目談判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化的招商隊伍。
此外,還要建立健全“省帶頭、市推動、縣落實”的工作機制。由省級產業牽頭部門組建招商專班,引進龍頭企業和標志性項目。出臺產業支持政策,統一繪制產業招商地圖,統籌謀劃產業集中區,制定招商黑白名單,搭建省級招商平臺,落實投資工作機制,加強對市、縣產業部門招商工作的督促、指導和考核。
(作者為蘭州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
大力提升甘肅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王學軍
實施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實施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智能化轉型行動計劃和平臺化轉型行動計劃。
省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旗幟鮮明實施強工業行動,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要求,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不斷增強工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要實施強工業行動,必須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謀劃實施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重點項目,不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本質是用當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產業組織方式來武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鏈,使產業鏈具備高端鏈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市場競爭能力。在當下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產業鏈延伸的思路和路徑為:數字鏈—智能鏈—平臺鏈。為順應產業鏈發展新趨勢新要求,應確立新思路、選擇新路徑,以構建全產業鏈和全供應鏈為目標,實施一個工程和三項轉型計劃,不斷提升我省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實施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工程,打造內外部對接、上下游結合、線上線下融合的全產業鏈和全供應鏈。一是推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通過滲透、重組、交叉等多種跨界融合方式,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鏈的彈性和韌性。二是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變,將高端制造業打造為甘肅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三是推動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融合,重點發展工業互聯網,構建新型、產業級的虛擬商業生態圈,打通產業間、內外部、線上線下連接,以新興產業的技術提高傳統產業效率,以傳統產業的市場帶動新興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實施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構建數字化的產業鏈。一是加強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5G等數字基礎產業建設,加快數字經濟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二是用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促進實體經濟振興,實現傳統產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重塑傳統產業新優勢。三是用數字技術發展新興產業,推進數字技術在先進制造、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優勢行業的廣泛應用,加大新興業態培育力度,構建數字經濟引領的產業生態體系,推動新興產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支柱。
實施智能化轉型行動計劃,構建智能化的產業鏈。一是在重點行業和優勢企業,分類實施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推動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化控制,建設智能工廠(車間),提高精準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二是在蔬菜、馬鈴薯、草食畜牧業、中藥材、優質林果、制種和釀酒原料等農業特色支柱產業中,加快智能傳感器、衛星遙感、地理空間系統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增強對農業生產的精確監測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逐步實現農牧業生產經營管理精準化、智能化。三是圍繞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建設“內向中東部、外向中西亞、連接東歐”的智能物流骨干網通道,成為國內重要的智慧物流樞紐。四是在重點旅游景區開展智慧旅游APP、景區虛擬旅游、三維實景、實時視頻展播等智慧旅游應用,帶動線上線下文化旅游行業資源的不斷整合,推動智慧文化旅游快速發展。
實施平臺化轉型行動計劃,構建平臺化的產業鏈。一是在能源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有色新材料等行業,大力推進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改變傳統工業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和營銷模式,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二是抓好“特色中國—甘肅館”的運營和推廣,加快建設網上農產品交易平臺建設,加強“甘味”農產品產銷銜接,形成網絡化經營體系,不斷擴大我省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規模。三是建立集旅游資訊查詢、電子商務、微營銷、電子導覽、虛擬旅游于一體的甘肅智慧旅游公共信息平臺,緊緊圍繞“精品絲路、絢麗甘肅”主題,大力發展“互聯網+特色旅游”,打造“互聯網+平臺運營”模式,加速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作者為蘭州城市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
多措并舉進一步筑牢甘肅經濟基礎
王福生
要全力爭取項目,以信息產業、制造業、清潔能源為重點實施“再工業化”,培育壯大民營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日前召開的省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2021年的工作,部署了2022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等工作,特別是針對明年做的工作安排突出體現了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與引進沿海省市的好思路、好做法。2021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全力克服突如其來的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應對效果明顯,從公布的主要經濟數據看,全省呈現出經濟平穩運行的發展局面,尤其是搶抓黃河國家戰略、“雙碳”戰略等機遇,為甘肅中長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目前,因各方面復雜因素疊加,還需要多措并舉進一步筑牢全省經濟企穩回升、健康運行的基礎。
一是要全力爭取項目,重點抓工業領域項目。抓項目、擴大投資依然是我省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甘肅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項目多、變化大,但工業領域的重大項目主要是靠老國企的技改項目,增量不足,尤其是近二十年新上支柱項目較為缺乏,導致造血機能不足。抓項目重點是要抓生產性項目,以此提升甘肅經濟的素質、體質。
二是以信息產業、制造業、清潔能源為重點,實施“再工業化”。繼續圍繞十大生態產業突出重點,做實措施,特別是以信息產業、制造業、清潔能源為重點,打造產業集群。嚴格來看,目前我省除了少數省屬國有企業是“大而全”,各市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所謂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是依托制造業某一大類或幾大類產品,通過專業化、精細化分工,形成產業鏈條的企業集群。從中國十強工業城市的分布來看,南方有8個,其中,廣東一省就有4個(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上海、重慶2個直轄市,江蘇蘇州市,浙江寧波市;北方則只有北京、天津2個直轄市。這說明,首先,工業發展狀況基本跟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是正相關的關系;其次,發展工業是硬道理,工業強則經濟強。因此,我省下一步應該圍繞十大生態產業,向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省學習務實管用的措施,努力打造產業集群。
三是聚焦市場主體不繁不昌歷史難題,培育壯大民營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一要大幅推進國有企業的“混改”。爭取到2025年,甘肅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左右。二要幫助民營企業破解要素制約。鼓勵工業企業在園區設立自己的專業化工業園;對重大工業項目和重點招商項目,在用地等方面實行個性化服務;加大對民營企業技改貼息、技改獎勵、設備更新等扶持。三要加大對市縣發展民營經濟的考核和第三方評估,每年對14個市州、每季度對86個縣市區民營經濟發展進行排序,逐漸形成爭先比拼的良好氛圍。四要嚴格控制行政機關對企業檢查,建議實行各部門集中一起檢查,每月最多一次。
四是持續改善營商環境,鞏固宜商之地。一要實施“隴商回歸”工程,各級政府要圍繞服務隴商、凝聚隴商建立相關平臺和加強政策支持,打造全國隴商的“精神總部”和“溫暖之家”,吸引隴商回歸投資。二要分期分批安排各級主要領導到浙江、上海等省市培訓學習,重點學習各地發展民營經濟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學習各地干部先進的工作思路和管理經驗,把浙江、上海等地的好經驗、好作風帶回甘肅。三要實行“干部進企業,一次不用跑”。省直單位派出干部幫扶企業,實行“萬名干部進企業”,建立政府職能部門干部進企業一對一服務制度,對企業實行“保姆式”“貼近式”“零距離”“零跑路”上門服務和跟蹤服務,做到企業動向第一時間獲悉、企業訴求第一時間掌握、企業困難第一時間處理。
(作者為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