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2-11
- 點擊:1300
- 來源:隴東報
“我們村因為地處子午嶺林緣區,有發展養殖的獨特優勢,目前,養殖林麝、中華蜂、西門塔爾牛已經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主要產業。”近日,記者來到寧縣湘樂鎮瓦窯村采訪時,村黨支部書記李寶寧一見面就說起了村里的三個“寶”。
第一寶是林麝,就在慶陽協盈養殖有限公司的養殖場內。來到依山而建的養殖場,一排排養殖林麝的圈舍整齊有序,圈里的林麝跳來跳去,模樣十分可愛。
李寶寧介紹,2018年,村上通過招商引資,利用復墾的52畝舊莊基地,建成了慶陽協盈養殖有限公司林麝養殖場,并與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發展林麝養殖。目前,慶陽協盈養殖有限公司養殖一區已建成林麝圈舍72間,存欄林麝70只,公麝每年可產麝香20克左右,每克收入500元到600元不等,母麝每年產幼崽一只,每只可賣3萬多元,養殖場的年總產值在80多萬元。
在發展過程中,公司與瓦窯村村委會聯合成立了湘樂扶農養殖合作社,建立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共同體,帶動本村及周邊6個村265戶農戶發展養殖產業。無償為當地13戶農戶栽植大葉蛋白桑苗3000多株,帶動農戶種植飼草20多畝,并按照每斤0.8元的價格簽訂了桑葉收購合同。養殖企業還從本村和附近的村民家里收購桑葉、槐樹葉、胡蘿卜等林麝飼料,有效拓寬了農戶的增收渠道。群眾通過在基地務工、為“車間”收集林麝飼料,人均年收入可達8000元。
在距離養殖場不遠處,一箱箱密封起來的蜂箱整齊排列,里面就是瓦窯村的第二寶——中華蜜蜂。
“這里的蜜蜂共有400多箱。”隴蜂園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安文祥介紹道,他和祖父、父親三代都是養蜂人。
“我剛開始養蜂的時候,只有50箱蜂,2019年得到政府補貼10萬元,我又購買了100箱蜂,一年產了近2噸蜂蜜。每斤賣50元左右,零售就可以賣完。”安文祥樂呵呵地說,2021年,他的400多箱蜜蜂共生產蜂蜜4噸多,目前還在銷售中,預計收入可達30萬元。
隴蜂園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還向周邊農戶提供技術與銷路支持,帶動村里的30戶農戶一同養殖中蜂600多箱。村民黨忠鎖家中無勞力,自己又常年患病,2018年開始,他養殖中蜂4箱,在安文祥的指導下,當年就有了收益。如今,他養殖的中蜂已經從4箱增加到了26箱,日子越過越紅火。
梁拴子是瓦窯村的養殖大戶,在他家的養殖棚里,就是瓦窯村的第三寶——西門塔爾牛。
今年,是梁拴子養牛的第8個年頭。2015年,已經有多年養羊經驗的梁拴子,在村里的號召下,轉行開始養牛。那年,他購買了13頭西門塔爾牛,包括1頭種公牛。養到第3年的時候,母牛產的8個小牛犢一下子就賣了8萬多元。
賣牛犢,是梁拴子養牛增收的主要方式,這些年,他一共賣出了50頭小牛犢,收入50多萬元。靠著養牛,他供兒子上了大學,2021年還買了新車,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小康生活。
2021年底,瓦窯村“三委”和駐村工作隊通過干部實地走訪、征求群眾意見、召開黨員大會公開評議評審,將梁拴子評為村里的產業發展帶頭人。“現在,棚里共有38頭牛,都是寶貝。”梁拴子說,今年,他計劃把養殖規模擴大到60頭,這樣,日子會越過越有盼頭。
特色產業有效激發了瓦窯村的經濟活力,也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李寶寧介紹,到2021年底,瓦窯村已有相關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9925元。(實習生 張倩 隴東報記者 馬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