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4-12
- 點擊:1369
- 來源:甘肅日報
轉型升級中的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之城——碌曲縣。

碌曲縣西倉鎮耿薩聯產農牧專業合作社“十戶聯產”入股儀式。

種植業為農牧業改革提供生產要素保障。

西倉耿薩合作社藏羊繁育大棚。

標準化養殖暖棚。
韋德占
四月,微風和煦,走近碌曲草原深處的牧民人家,隨處可見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標準化棚圈、一棟棟現代化藏式民居、一頭頭體形健碩的良種牦牛……春天的碌曲大地,一幅田園牧歌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現代農牧業的高質量發展如同跳躍的音符,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上盡情演繹著華彩樂章。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
推進農牧業改革,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破解新發展難題,夯實現代農牧業基礎,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提高農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任務,也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激發農牧民創業創新活力,培育農牧業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農村發展新空間,實現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條新渠道。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這為碌曲縣現代化農牧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當前,碌曲縣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正處于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積極研究和實踐農牧業改革的路徑、重點和突破口,不斷提高農牧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既是發展高原現代農牧業的內在需求,更是“三農三牧”工作的當務之急。
碌曲縣以“百社帶千戶”行動為統領,扎實開展“千名干部入百村”行動,大力推動“十戶聯產”合作經營,深入推進牧業改革,切實以高質量改革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建成了一批畜牧業生產適度規模化、養殖標準科學化、經營銷售市場化、生產設施規范化、管理服務經常化的專業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條兼顧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生態保護、社會治理的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生活提高、生產發展、生態改善“三生共贏”。
“十戶聯產”合作經營模式破解“三牧”難題
走進海拔3500米的拉仁關鄉唐科村勞爾都良種牦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貢保勒知正忙著給牛喂“秘制草料”。看著生產區里標準化的牛舍、育肥間、飼草料儲備庫、鏟車、攪拌機等基礎設施以及暖棚里剛剛出生的小牛犢,貢保勒知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該合作社主要采取“十戶聯產”模式進行產業發展。“十戶聯產”合作經營模式是將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農牧民吸納到一起,在社員將草場、牦牛等生產資料100%入股的基礎上,每戶固定2名勞力在合作社常年從事管理、放牧、飼草料和畜產品加工等工作,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據貢保勒知介紹,所有社員的草場、良種牦牛須全部納入合作社。入社時,草場按照質量劃分為三個等級,再根據草場面積,折合為人民幣作為入股資金。每戶社員入股良種牦牛58頭,折合資金49.3萬元。
在運營模式方面,良種牦牛繁育以傳統放牧和補飼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對母牛的合理補飼和受孕,爭取母牛一年一產,產后牛犢4月—5月齡集中圈養補飼。這種方式養殖的牛犢存活率高且體質健壯,市場空間大,單價利率高。飼草料加工以青稞、油渣、小豆、小麥、玉米、麥糠為主,合理配料,加工成粉末再壓實成顆粒飼料,牛羊食后營養充分吸收無浪費。畜產品加工主要以酥油和曲拉為主,統一收集加工,批量出售。
“合作社同14名長期工簽訂勞務協議,每人每月按3000元發放工資,全年發放工資50.4萬元。根據社員入社時的草場等級和面積,按照每年每畝一級草場24.25元、二級草場22.12元、三級草場20.43元的標準向社員支付草場費。”貢保勒知說,每年收入除去基本工資、草場支出以及購買飼料等支出外,盈利的20%作為合作社集體庫存,用于自身發展,剩余80%按戶分紅。
談及合作社的未來發展規劃,貢保勒知表示,將在嚴格落實草畜平衡要求的情況下,逐年擴大種公牛和基礎母牛數量,增加產崽數量,引進良種牦牛,逐步淘汰弱畜,提高牛犢的單價利潤。進一步發揮“能人”作用,學習先進、科學的管理理念和養殖技術,促使合作社向規范化、科學化道路邁進。在發展好現有良種牦牛養殖繁育、飼草料加工、畜產品加工等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與牦牛養殖繁育相關的其他優勢產業,拓寬增收渠道,激發內生動力。
據了解,碌曲縣結合“十戶聯產”經營模式,制定了技術方案,成立了技術支撐辦公室。按照專業、特長及工作職責,辦公室下設8個工作專班,建立技術服務站。
截至目前,全縣有意愿參與“十戶聯產”抱團發展的共有105個單元,涉及農牧戶1329戶。其中,已聯產28個單元382戶。聯系用工單位和企業288個,可提供10519個工作崗位。目前,全縣共計輸轉勞動力2828人。
碌曲縣秉承改革思維,結合“三牧”實際,總結在牧業發展中探索出來的新路子,把“十戶聯產”合作經營作為重要抓手,進行深入研究、認真總結、積極探索、典型示范,根植群眾、引領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抓兩頭帶中間”,走出了一條具有碌曲特色的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之路。
為“三農三牧”奮力開創新局面注入“金融活水”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
近年來,“三農三牧”資源資產的沉睡,嚴重阻礙著碌曲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的發展。如何喚醒“三農三牧”資源,讓其成為可流動的資產,是碌曲縣思考的方向。
為進一步創新發展路徑,做好金融支持“十戶聯產”及首位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碌曲縣農業農村局、碌曲縣財政局、中國農業銀行碌曲縣支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碌曲縣金融支持“十戶聯產”及首位產業發展試點方案的通知》。要求緊緊圍繞服務“三農”工作大局,按照以點帶面、穩步推行的原則,搭建金融服務平臺,建立政府領導、農行主導、多方協作的長效工作機制,有效解決了當前碌曲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促進“十戶聯產”和首位產業發展項目全面實施,充分發揮金融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血脈作用。
通過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撬動銀行貸款,逐步破解當前碌曲縣發展首位產業的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同時,對“十戶聯產”及首位產業發展合作組織或企業制定相應的授信政策、信貸目標和實施計劃,從信貸政策、貸款利率、貸款額度等方面給予傾斜,全面推進主導產業發展。
“長期以來,碌曲縣農行始終把鄉村振興、服務‘三農’作為首要工作,研究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在碌曲縣實施‘十戶聯產’合作經營的過程中,我們將繼續發揮金融主力軍的作用,為碌曲縣提供高效、優質、優惠和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和資金支持。”農業銀行碌曲縣支行負責人貢保仁增說。
據了解,貼息貸款以“十戶聯產”及首位產業發展合作組織為單元,以戶貸、社用、戶還為原則,貸款額度戶均原則上不超過10萬元,每個“十戶聯產”合作組織總體信貸額度原則上不超過100萬元,借款人要統一將貼息貸款交由所在合作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碌曲結合實際,深入探索“三農三牧”資源的金融化發展,創新金融撬動農牧業改革,有效盤活農牧村存量資產,為全縣“三農三牧”發展注入了金融活力。截至目前,經相關部門資金貸款風險評估,已發放貸款360萬元。
“千名干部入百村”推動農牧村高質量發展
“經過我們摸底,目前有貢保加、卓瑪加、道吉南校等11戶有意愿采取‘十戶聯產’模式進行產業發展。今天召集大家開會,討論一下我們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下一步的發展計劃。”碌曲縣“千名干部入百村”專項行動駐西倉鎮新寺村工作隊成員仇國強說。
為加快推動全縣農牧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碌曲縣開展了“千名干部入百村”專項行動。選派近千名政治素質好、工作作風實、綜合能力強、熱愛“三農”工作的優秀干部,深入全縣95個村民小組,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著力解決農牧村村級組織能力不強、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牧業改革不夠系統、社會治理亟待加強、人才隊伍缺乏支撐等問題。
據介紹,工作隊要做好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勞務輸轉的“排頭兵”、鄉村治理的“先鋒隊”;要參與帶動村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牧業公司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子、打通銷售渠道、制定符合實際的產業增收發展規劃,著力推動“十戶聯產”和“五大產業”發展;要全面摸清本村富余勞動力數量、就業意愿、外出務工意向等,逐人建立轉移就業服務臺賬,根據排查臺賬“因需施策”“因人施策”;要按照構建“基層黨建+十戶聯防+文明村莊+和諧寺廟”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突出“五治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治理方式,提升各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千名干部入百村”專項行動進一步凝聚了村級經濟發展合力,規范新型農牧村經營主體運行,深化農牧村改革,加快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全力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碌曲特色鄉村振興之路,推動全縣農牧村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產融合跑出高原現代農牧業“加速度”
牧業向好,全局主動。如何解決牲畜個體性能低的問題?近年來,碌曲縣堅持強化科技投入,提升產出率,聯合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牦牛、藏羊高效養殖技術,提高繁殖和存活率,實現藏羊兩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
成立于2014年的郎木寺鎮諾爾勒種公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自2021年全縣實施“十戶聯產”模式以來,立足實際,依托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牦牛“提純改良”工作,進一步推動了該合作社養殖業發展規模化、集約化。
“過去我們只能依靠自然培育,現在已經能夠通過人工授精等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良種培育。下一步,我們計劃引進更多專業技術人員。”合作社負責人萬千佳說。
人草畜矛盾長期束縛著碌曲縣畜牧業發展。“解決這個矛盾核心在于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關鍵是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提升組織化程度,推動規模經營。”碌曲縣副縣長王盛介紹,碌曲將借助科學高效的養殖技術,最大限度減輕生態負擔。
走進碌曲縣瑞豐草業有限責任公司,社員們熟練地將成捆的青干草倒入飼草粉碎機,然后將剛加工完的干草碎末抬到草料稱重機上稱重。
據介紹,公司按照“農區種草、牧區收購,牧區繁育、農區育肥”的理念,積極流轉土地建立優質牧草種植基地。自種苜蓿、燕麥2000畝,并收購周邊農牧戶種植的豆草、青稞、燕麥、小黑麥秸稈,年產生產各類適應牧區牦牛、藏羊生長的顆粒飼料、苜蓿草捆約2000噸,實現了優質飼草科學化布局、多元化種植、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為緩解草畜矛盾、推進“十戶聯產”、助力牧業改革提供了保障。
“公司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飼草料種植—顆粒飼料加工—牛羊活畜補飼—有機肥生產—有機肥還田—飼草料種植’閉環式循環農牧業經濟,走上了集約化發展之路。”公司負責人拉毛加說。
碌曲縣以“十戶聯產”模式走專業合作路子的現代牧業改革,開創了一條以高度整合資源為基礎,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各種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從而實現轉型升級的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之路。
碌曲縣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獨特的自然風光與農牧業的結合成為碌曲發展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與文化旅游業的天然優勢。近年來,碌曲縣緊緊圍繞“一心兩廊五區滿天星”的發展思路,增強弱項,補齊短板,為文化旅游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碌曲縣始終堅守穩定底線、嚴守生態紅線、突出發展主線,按照“12345”的發展思路(即:做好“一個銜接”、緊盯“兩個注重”、實現“三個翻番”、確保“四個提升”、打造“五個示范”),統籌推進現代畜牧業、文化旅游業、藏醫藥產業、勞務輸轉業、光伏產業五大支柱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最美干部、最美群眾、最美生態、最美縣城、最美鄉村、最美環境、最美生活”為主的“七美碌曲”,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碌曲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