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5-11
- 點擊:1366
- 來源:新甘肅
通渭縣義崗川鎮設施蔬菜大棚里,西瓜苗長勢良好。圖片均由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劉祥龍 攝
初夏時節,在通渭縣義崗川鎮文化村村民齊守斌的蔬菜種植大棚內,嫩綠的幼苗長勢良好,生機盎然。“6個蔬菜大棚就建在家門口,非常方便,棚里面種的是辣椒、西紅柿、黃瓜等蔬菜,產量高的時候,一個大棚就能收入一萬多元,現在日子真是越過越好。”齊守斌說。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義崗川鎮積極探索“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合作社盤活閑散土地資源的優勢,在保證糧食安全生產的前提下,以設施蔬菜、馬鈴薯種植、黃芪產業為突破口。
“合作社在義崗川鎮高河村流轉土地1658畝,其中1100畝用于種植黃芪,剩下的558畝種植‘隴七’馬鈴薯。通過黃芪、馬鈴薯種植技術培訓、積極吸納當地農戶就近務工等方式,帶動周邊52戶農戶戶均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通渭縣永林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永林說。
義崗川鎮黨委副書記楊強介紹,義崗川鎮在明星、東南、文化村新建塑鋼設施大棚906座,發展設施西瓜和蔬菜種植430畝,露天高原夏菜種植300畝,拓寬農戶創收增收渠道,初步探索出了設施蔬菜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義崗川鎮在明星、東南、文化村新建塑鋼設施大棚906座。
今年以來,通渭縣立足全縣地域特色、區域條件和產業基礎,大力推進牛谷河綠色經濟帶和平襄碧玉至雞川通道經濟帶建設,同步發展襄南李店至常河經濟帶,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片帶。
全縣安排資金1069.5萬元,實施川河經濟帶無公害蔬菜種植項目,在平襄、義崗、寺子等五個鄉鎮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搭建塑料大棚,發展露天高原夏菜和大棚蔬菜生產,著力構建“一條小流域、一片經濟帶、一根產業鏈、一道生態廊”的發展新格局,確保川河經濟總量實現質的提升。
寺子川鄉寺子村自然條件較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河川地面積較大,非常適合瓜果蔬菜種植。今年4月,寺子川鄉通過產業招商,引進了甘肅眾羽田園果品有限公司,在寺子村實施設施農業(無籽西瓜)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目前,1500個塑鋼大棚正在有序搭建中。
“我們種植的西瓜品種是無籽美都,這里早晚溫差大,西瓜甜度比較高、口感比較脆,很受市場歡迎,一畝能產七八千斤。” 種植戶唐志永說。
寺子川鄉寺子村駐村組長魏軍強介紹,該設施農業項目流轉了220戶農戶600畝土地,土地流轉期限為5年,一畝土地流轉費用為每年700元。
“通過土地流轉不僅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更增加了農戶收入。”魏軍強說,目前正在組織200多名農戶搭建溫棚,苗木現在已經培育發芽,再過半個月進行移植,大概8月份成熟采摘。(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通訊員 劉祥龍)
寺子村設施農業(無籽西瓜)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項目點,農戶正在搭建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