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5-18
- 點擊:1394
- 來源:蘭州晨報
向沙漠要效益,以前想都不敢想!可如今,甘肅民勤的何德榮做到了——今年,何德榮承包三北防護林嫁接肉蓯蓉能收益270萬元。
三北工程在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民勤實施以來,在風沙線上筑起了300多公里的生態屏障。這道生態屏障正在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
沙漠里一年“淘”出270萬元
對這片沙漠梭梭林的管護,何德榮非常上心。
按照林草局的規定,梭梭林以零承包費承包給承包戶,條件是梭梭的成活率要達到85%以上,否則將收回承包權。
梭梭和肉蓯蓉具有耐旱性,每年只需澆水一到兩次。盡管如此,要管護好這片林地并不容易。
每年3月初,何德榮雇人從數公里外用水泵抽取地下水,灌到水罐車上,再運到地頭,一株一株澆灌梭梭。
“每年3月至10月,我們要雇傭大量當地村民,管護梭梭林、育苗、嫁接肉蓯蓉、采挖都需要大量人手。”何德榮說,一年他給工人發工資就要支出100余萬元。
當地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他每年3月份開始就到肉蓯蓉種植基地打工,每天能掙到130元錢,還能照顧家里的生產生活。
據記者了解,每年長期或短期到基地務工人員有260多人,戶均增收6000多元。
基地婦聯組織當地困難家庭婦女學習肉蓯蓉種植技術,帶動當地肉蓯蓉產業發展達6萬畝,總產值達1.2億元。2018年甘肅省青土湖沙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并被民勤縣人社局命名為“扶貧車間”。
肉蓯蓉產業帶富一方人
今年57歲的何德榮是民勤縣西渠鎮制產五社農民,目前是民勤縣青土湖肉蓯蓉種植基地負責人。
這個基地位于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的青土湖畔,承包管護三北防護林,在梭梭上嫁接肉蓯蓉,是一個集防風固沙、肉蓯蓉種植與種子培育、義務培訓當地群眾種植技術及組織當地村民務工致富的綜合示范性基地。
從2013年開始,基地共承包林地4600畝接種肉蓯蓉。
“發展肉蓯蓉產業,從栽梭梭到見效益,沒有六年辦不到。”何德榮說,肉蓯蓉是名貴中藥材,寄生在梭梭和白刺的根部,梭梭栽種三年后才能在根部嫁接肉蓯蓉,肉蓯蓉從嫁接到開花結果、成熟又需要三年。
何德榮的梭梭地每畝可產七八十公斤肉蓯蓉,一公斤肉蓯蓉目前市場價在20-30元之間,一畝地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拋去種植、采挖成本,每畝地利潤有1000元。
“今年采挖了130噸左右,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可以賣到270萬元左右。”
何德榮說,以后幾年采挖量還會增大,每年采挖量將在200噸以上。
“一株梭梭上只嫁接一穴肉蓯蓉,種多了不行。”何德榮解釋說,肉蓯蓉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完全來自寄主梭梭,過度嫁接會讓梭梭負擔過重,不但影響梭梭的生長,而且肉蓯蓉的品質也會下降。
“我們平時要給梭梭施肥、澆水,噴灑農藥。”何德榮說,只有梭梭茁壯成長,肉蓯蓉產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青土湖重現碧波蕩漾
“基地的良性發展,主要功勞在于青土湖的生態好轉。”在何德榮的記憶中,青土湖干涸的時候周邊是一片荒漠,一年四季風沙肆虐。
青土湖曾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湖泊,是有名的沙漠海子。由于石羊河補水不足,加之湖面被兩邊的沙漠不斷吞噬,至1959年徹底干涸,成為荒漠。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民勤縣林草局副局長趙兵彥用這句諺語來描述青土湖干涸后當地的生態,常年的風沙嚴重影響到當地人的生活。
如果不及時治沙,民勤這片綠洲就會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吞噬。
從1978年開始,隨著三北工程的實施,民勤縣通過壓沙造林一系列措施,遏制住沙漠化。2010年,成片的固沙林及沙生植物成活,開始向青土湖輸水,青土湖時隔51年后再次出現了清冽的水面。從2014年開始,青土湖的生態環境基本得到恢復,越來越多的沙地被綠色覆蓋。
5月14日下午,記者踏訪看到,青土湖碧波蕩漾,湖邊大片的蘆葦生機蓬勃,成群的候鳥在水面不時游過,周圍的沙漠也被梭梭林覆蓋。不遠處,紅色雕塑的正面寫著“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民勤人做到了。
趙兵彥告訴記者,青土湖生態恢復后,周圍的地下水位也從四米多的深度抬高到兩米多,沙漠中種樹的成活率也大幅度提升,生態循環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據了解,民勤縣沙漠和荒漠化面積占90.34%,是全國荒漠化監控與防治的最前沿地帶,屬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借助三北工程的實施,民勤縣組織開展大規模防沙治沙,先后完成了綠洲北線青土湖、西線老虎口、西大河、龍王廟、昌寧西沙窩等沙患嚴重區域的治理,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森林覆蓋率由2009年的11.21%提高到現在的18.28%,構建起了一道生態安全屏障。2019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模范縣”。
林下經濟產業鏈正在拉長
三北工程讓民勤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態效益,也帶來了看得見的經濟效益。像何德榮一樣,更多的民勤人投身到沙產業中來,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收獲滿滿。
民勤縣林草局辦公室主任曾榮告訴記者,近年來,民勤縣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結合本地林業產業發展實際,積極調整農田防護林造林樹種結構,找準找實防沙治沙與綠色增收的最佳契合點,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沙產業,促進沙區生態脫貧和產業致富。
“我們鼓勵和支持企業、協會及個人承包荒沙灘或國有梭梭林,發展以梭梭嫁接肉蓯蓉、林下養殖為主的林下經濟,引導農民發展特色優勢林業產業。”
在肉蓯蓉試驗示范基地的基礎上,民勤縣與蘭州大學合作成立了蘭州大學鄭國锠院士科研基地暨甘肅民勤沙產業研發培訓中心,以30萬畝梭梭肉蓯蓉為基地,建設全國肉蓯蓉研究中心。
同時,民勤縣推行“企業+技術+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通過政策、項目、資金扶持,積極培育扶持林業產業種植、林下養殖、產品加工、市場營銷龍頭企業,讓企業在林業產業發展中包鄉、包片供種,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在林業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跟蹤服務,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依托當地龍頭企業,建設了紅棗、肉蓯蓉等加工生產線,進一步拉長林業產業鏈條。
據了解,目前民勤縣依靠三北工程培育林業加工企業12家、家庭林場50家、各類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9個,吸收群眾參與防沙治沙和國土綠化,以沙漠景觀、生態治理成果、特色林果產品采摘為重點的生態文化旅游業正在悄然興起。
三北工程讓民勤綠洲重現,讓更多的民勤人享受到防沙治沙帶來的紅利。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要承包到1萬畝林地。”
何德榮打算繼續擴大肉蓯蓉基地規模,讓更多的人從沙漠治理中受益。(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張鵬翔 邢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