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6-02
- 點擊:1319
- 來源:新甘肅
洮硯展廳
近日,走進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洮硯村的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范基地,村民們正在洮硯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杜瑞天的指導下,對洮硯進行雕刻、打磨、拋光。
洮硯,全稱洮河綠石硯,是用卓尼縣洮硯鎮洮河北岸天然形成的細泥板頁巖石雕刻制作而成的硯臺,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并稱中國四大名硯。
廣至藏族鄉是為集中安置甘肅引洮工程九甸峽庫區外遷移民而新建的農業綜合開發鄉鎮。2008年,隨著九甸峽庫區蓄水,甘南州近萬名群眾遷居瓜州,也帶來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制作技藝。
“以前在老家,村民千百年來以制硯為業,80%的村民都會這門手藝。雖然我們遷移到了‘第二故鄉’,但是手中的雕硯技藝不能丟。這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是助農增收的重要渠道?!倍湃鹛煺f。
為了拓展銷路,杜瑞天經常去蘭州、敦煌等地,還在鄉里的大力支持下與敦煌研究院建立合作關系,解決了洮硯銷售難題。
近年來,廣至藏族鄉按照“以支部帶產業、以產業富群眾”的思路,打造了洮硯雕刻室、洮硯產業人才實訓基地、洮硯產業文化工匠創新示范基地和洮硯電商銷售中心。同時,形成“雕、評、賣”的產業鏈,由洮硯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統一采購原材料、統一設計雕刻,由1名領軍人才(國家、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引領產業方向、幫帶5名工匠人才,5名工匠人才示范傳承技藝、幫帶20名鄉土人才,20名鄉土人才帶動產業發展、幫帶315名群眾,10名銷售人才促動產品流通、幫帶180戶農戶的“1+5+20+N”的生產發展模式,打通了“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讓洮硯制作技藝得到傳承、群眾腰包更鼓。
如今,全鄉年產洮硯作品400余件,產值約400萬元,帶動群眾人均增收約8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以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通訊員 朱丹丹)
洮硯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杜瑞天正在雕刻
現場傳授洮硯雕刻技藝
廣至鄉洮硯文化產業工匠創新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