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9-19
- 點擊:718
- 來源:隴東報
環縣,隴東北部的一個大縣。
歷史上,有“戶戶有畜、牛羊成群”的記載。
明朝傅振商詩《環縣懷古》云“牛羊共踏長城窟,鳥雀空啼靈武臺”,秦昂詩《環縣道中》云“牛羊下山麓,煙火散效坰”。
穿過時光隧道,依然能體會到秦時“羊過長城窟”的壯美,能感受到漢時“畜牧為天下饒”的盛況。
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深植環縣百姓心靈深處的羊經濟、羊美食、羊文化,正以獨特的魅力,從環江大地唱響全國。
傳統產業升級發展
十年九旱的環縣,種植業沒有優勢,也不穩定,要實現提質增效,養羊是最佳選擇。
“一個縣必須有一個主導產業,要靠這個主導產業脫貧致富,也要靠這個主導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環縣委書記何英禪在多個場合這樣講,“草羊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產業振興,促進鄉村振興的根本大計。”
2017年,環縣委、縣政府下決心,把肉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此后,環縣上下重復著一句話:眾口一詞念羊經、一心一意興羊業、千家萬戶發羊財。走引育推廣肉用羊、提純復壯黑山羊、進口培育奶山羊“三羊開泰”的發展路子。
這既是承諾,也是決心。環縣堅持黨政齊抓共管、上下同頻共振,從產業扶貧的政策制定、產業廠區的建設、產業合作社的創辦、養殖技術員的培養、疾病防御的體系建立、產業戶的發展等都制定了一攬子詳細的規劃與實施方案。
毛井鎮紅土咀村返鄉創業的“羊老板”楊文斌,10年前還是走南闖北的“建材老板”,10年后的今天,他成了當地出色的“養羊達人”,不僅創辦了屬于自己的養殖合作社,更成了環縣羊產業發展的示范帶頭人。
環縣是半農半牧大縣,這里的百姓自古以來就有養羊的傳統,但大多都是投入多,產出低。楊文斌認為,造成這真正的原因是傳統的散養,而不是精細化的飼喂,是“各自為政”式牧羊,而不是“抱團發展”式飼養。
2012年,在外創業的楊文斌回鄉成立了肉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2016年,環縣的產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楊文斌看到了希望。建設標準化的棚圈,調運湖羊,外出學習湖羊養殖經驗,利用“社托戶養”模式,擴大養殖規模,增加養殖效益,楊文斌帶領群眾走上規范化、標準化、技術化的養羊路開啟了。
科學養殖,說著容易,做起來難。楊文斌召集村上積極性較高的養殖大戶,邀請養殖專家多次到合作社開展養殖技術培訓,帶領養殖戶到企業參觀學習,通過現場教學和觀摩,讓技術化、科學化養殖的觀念深入養殖戶心里。
隨著羊產業的發展,楊文斌逐漸由擴繁養殖向擴繁和育肥并重邁進,他也由一個養殖合作社發展到三個養殖育肥合作社,基礎羊存欄達到8000只以上,出欄超過2萬只。
楊文斌的養殖專業合作社上聯企業,下聯農戶。在他的帶領下,毛井鎮紅土咀村的189戶養殖戶,羊存欄已經超過1.3萬只,其中羊存欄超過100只的農戶5戶,靠羊產業收入超過10萬元的農戶20戶。
在環縣,提起養羊,不得不說曲子鎮西溝村。劉小兵是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面對群眾致富沒有主導產業的現狀,劉小兵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帶領村“兩委”班子,開始了“村社合一、草羊一體、生態循環、整村推進”的產業扶貧實踐。建辦了7家養殖合作社、1個草業合作社和1個全日糧飼料加工專業合作社。動員全村675戶農戶全部加入草產業合作社,310戶養殖戶全部按就近原則加入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辦村級聯合社……
在產業發展中,針對農戶貸款融資難、市場風險大、疫病防控弱的實際,西溝村建立了一套系統完備、操作性強的保障體系。在金融上,推行貸款零擔保、零抵押、零距離,不調羊不貸、不建棚不貸、不用配方草不貸“三零三不”信貸模式;在保險上,全面落實市場價格目標保險和自然災害保險,實現羊羊全覆蓋、戶戶全覆蓋、社社全覆蓋,72小時內上門理賠;在防疫上,全程跟進開展春秋兩季常規性防疫和日常羊只疾病及疫情突發事件處置服務;在技術指導上,統一上門為全村養殖戶提供專業養殖技術培訓和日常指導……通過一攬子優質服務綜合保障,實現養殖零風險、技術零風險、市場零風險。
西溝村養羊的數據表明,農民富起來了——2021年底,在家農戶400戶,養羊戶334戶,占在家農戶的83.5%,全市排名第一位;全村羊只飼養量5.5萬只,養羊戶戶均飼養量達到160只以上;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0元,其中來自于草羊產業收入14334元,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82.6%,建成了全縣第一個種草養羊專業村,形成了可推廣的“西溝模式”。
西溝的草羊產業,是環縣產業發展的一個視角。近年來,環縣用心“凝鏈”,圍繞“強鏈主、延鏈條、固鏈點”,一環扣一環從“鏈”上發力,構建全產業鏈、全供應鏈、全價值鏈、全循環鏈、全閉合鏈的產業體系。
在羊產業鏈上,黨政負責人是“鏈長”,定方案、抓統籌,搞服務。構建政、企、研、社、村、戶、服“七位一體”的產業聯合體,促進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龍頭企業帶“頭”當“鏈主”,合作社當作“鏈條”。環縣采取“建新扶強”的辦法,創辦合作社300多個,出臺了《環縣扶持多元經營主體創辦合作社的意見》,合作社上聯龍頭企業、下聯農戶,通過“戶托社養”“社帶戶養”“投羊還羔”訂單養殖、技術幫帶、就業帶動等方式,把養羊戶、種草戶全部聚集在產業鏈上。
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群眾受益。環縣鼓勵農戶當主體,擴規模,發羊財,出臺羊棚、草棚、種畜、機械“四項物化補助”普惠政策,振奮了養羊人的信心。截至2021年底,環縣羊只飼養量達到315萬只,農民人均來自草羊產業收入超過6000元。
支柱產業科技支撐
甘肅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是環縣招商引資入駐的目前甘肅唯一的高科技肉羊制種企業,承擔良種父本羊的選育和新品種培育任務。運用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來發展羊產業,促進產業升級換代,進而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
在該公司的基因組實驗室,邀請了國內外多位頂尖科學家加入到科研團隊中,主要工作是篩選基因優質品種,克隆與基因編輯研究室則主要攻克基因改造。環縣農戶目前主要養殖品種是灘羊和湖羊,二者相比,湖羊的優勢是產羔多,而灘羊卻沒有,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湖羊的多羔基因編進灘羊的基因內,這就解決了灘羊少產的問題,包括羊常見的一些疾病,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解決。
中國農科院專家來環縣調研考察時,認為環縣具備打造“中國羊谷”的基礎條件。現在所做的,就是在為將來的“中國羊谷”賦以內容。羊谷,取義硅谷,意指高科技發展的羊產業。解密“羊谷”的“密碼”,就是一連串新科技與舊傳統的“聯姻”——
飼草的精準配方,批量的人工授精,精準的B超檢測,通過基因編輯、雜交育種等高科技實驗,培育出一種產羔多、產肉多、食量少、肉質好、育肥快的新品種羊。
雨潤仲秋,來到“羊谷”這個神秘之地,一排排規模化的羊舍里圈養著各種各樣、大小各異、毛色不同的羊。澳大利亞來的“羊專家”,在外科研二十多年的老教授,以及一些博士生,在實驗室和羊舍里,研究著“科技羊”。
引智建“羊谷”,是環縣從源頭上延伸產業鏈的奇招。湖羊產羔多,小尾寒羊體格大,杜泊羊產肉好,陶賽特羊耐粗飼……如何把不同品種羊的優點集合到一種羊身上,實現利益最大化?一個個科技問題被甘肅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的專家團一一解決。
為產出均勻一致的育肥肉羊,屠宰加工成整齊、均勻、一致的肉羊產品,甘肅慶環公司對母羊群作了相關處理,實現1000只母羊在同一天排卵、同一天配種,同時產羔、同時斷奶、同時育肥、同時出欄。
為選出最好的母本基因,公司選出最好的母羊進行人工授精后將胚胎取出,讓其他母羊“代孕”產羔,這種方式可以讓一只優質母羊一年產出36只羔羊,實現了優質個體快速提升。同時,通過“孕檢”判定母羊懷孕數量,進而分群飼養,分級配送營養,提高羔羊存活率和優質羔羊率。
高科技的養羊繁育模式,已成為環縣羊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外引技術的普及,還需要培養一大批本地人才。環縣圍繞養殖團隊專業化,提高引才政策“含金量”,通過實施引進“百名高端人才”、留住“千名大學生”、培養“萬名職業農民”的“百千萬”人才引育工程,引進國內外養殖行業專家110多名,組建了國際、國內和地方3支隊伍,成立以環縣現代羊產業研究院,草產業研究所、奶山羊研究所、肉羊科技發展研究所、環州羊肉食品研究所“一院四所”為核心的“產教聯盟”,與甘肅畜牧工程技術學院聯合辦好畜牧獸醫“2+3”大專委培班,每村至少委托培養2名高水平的技術員,實現村村都有“技術指導員”,戶戶都有“養羊明白人”。
環縣這一舉措,真正地把人才和技術留在了當地,讓“羊谷”在環縣有人可為。養羊,一個傳統意義上“不起眼”的職業,卻成為環縣大學畢業生的“香餑餑”。今年30多歲的姬永鋒,2013年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現已成為環縣大學生養羊產業協會的會長,當起了“羊倌”。
姬永鋒大學畢業后開始創業,在創業過程中他認識到了產業發展對農村的重要性,決心將自己所學的東西用到農村、造福農民。2016年,環縣引進羊產業龍頭企業,他成功應聘為羊場場長。“大學生群
體思想開放,學習能力強,比普通群眾更容易接受新技術。”姬永鋒說。
近幾年,環縣羊產業迅猛發展,現代化的羊場、高科技的養殖企業和生產加工企業相繼落地,一些未就業大學生看到了就業機遇,也看到了發展機遇。大學生陳興治,畢業后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應聘環縣中盛公司的“羊倌”。經過兩個多月的集中培訓,他愛上了羊,也愛上了羊場,成為一名萬只羊場場長。
2013年環縣發布“招賢令”, 2019年啟動大學生養羊“三年千人計劃”,2020年成立甘肅省首個縣級大學生養羊產業協會,吸引近千名大學畢業生返鄉投身養殖業發展,90多名大學生承包場(社)當起了場長,帶動全縣1.35萬名職業農民從事專業養羊。
三產融合創優品牌
和產業相伴而生的是品牌。環縣羊羔肉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榮獲全國十佳羊肉品牌第一名,全國綠色農業十佳畜牧地標品牌,第五屆中國農業(博鰲)論壇指定產品,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國家隊運動員備戰保障產品”,冠名“環縣羊羔肉”高鐵往返銀川—杭州,在第二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榮獲“中國名宴”稱號等;環縣“山童牧歌”系列羊羔肉產品被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曾獲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這樣的品牌影響力為電商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環縣羊羔肉電商銷售企業“隴上劉叔叔”負責人劉國寧告訴記者,他們每年網銷羊肉500多噸,廣東、福建、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占比超過60%。“這可能與東南沿海地區海鮮較多、生產羊肉較少有很大關系,更與環縣羊羔肉優良的品質密不可分。”劉國寧說。
據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測定,環縣黑山羊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含量分別為21.87%、3.28%、18.87%;環縣灘羊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含量分別為21.2%、4.92%、22.11%;湖羊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含量分別為21.1%、3.39%、16.75%,且富含人體必需的10多種礦物質。
在品牌營銷上,環縣在推廣良種、產品開發上,保證品質都是按照國際肉品市場標準屠宰加工、精細分割,還應用最先進的儲存技術,減少凍品,增加鮮品,目標是“一鮮到底”,配送全國。
環縣羔羊肉味道鮮美、綠色環保,是廣大市民最理想的食材。為了讓羊羔肉走向大城市,環縣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探索“互聯網+”模式實施電商扶貧,注冊了“環鄉人”品牌,搭載電商快車,將羊肉分割真空包裝,在線上線下同時銷售,把環縣的羊肉推向了大城市。
“原來主要賣給本地和周邊地區,電商發展后,賣到了北上廣、四川、江浙等地。”劉國寧說,現在形成了以企業為龍頭,各鄉鎮合作社為樞紐,各村貧困戶參與的產業格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路子,建立起“合作社+”和“戶托社養”產業體系,“互聯網+農產品”品牌營銷唱響了“現代牧歌”。
環縣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與羊文化的深度融合。走進環縣羊文化展覽館,羊過長城窟的再現景觀,出土的與羊有關的珍貴文物,用羊產品制作的氈襖、毛襪等民俗產品,羊肉制作的“十八吃”等,都是環縣深入發掘羊文化,并將羊文化運用到產業之中的見證。
在環縣縣城北郊,2021年建成運營的環州故城——中國羊肉養生城,是環縣羊文化最集中的體現。這個羊肉養生城,白天宋代磚塔高聳,環州故城美食一條街羊鮮飄四方;夜晚故城燈光絢爛,金碧輝煌,吸引眾多游客品文化、品羊肉。環州故城,集合了環縣歷史文化和羊文化,是環縣農文旅產業的新名片。環縣羊羔肉味鮮四海,小雜糧飄香,道情皮影唱響九州,銀西高鐵、甜永高速貫通內外。這些都是環縣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環縣正以羊產業名片和歷史文化,融合促進農文旅產業進程。
環州故城,不僅再現了歷史,讓游客深刻地感悟歷史、回味歷史,實現一次深度文化游;還建設了美食一條街、環縣羊肉養生城等,提升了“中國羊谷、善美環州”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提升了環縣羊產業的附加值。
環縣的羊產業正在延鏈促融,環縣,也因羊產業愈發錦繡。(隴東報記者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