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9-23
- 點擊:732
- 來源:新甘肅
金秋九月,定西市安定區近百萬畝馬鈴薯陸續成熟,進入最佳采收季。
走進安定區魯家溝鎮太平村的千畝水肥一體化馬鈴薯種植基地,隨著陣陣機械轟鳴,一個個碩大飽滿、個頭勻稱的“金蛋蛋”破土而出,村民們忙著采拾、分揀、裝車,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收獲裝袋的馬鈴薯。
安定區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培育的馬鈴薯個頭大、皮薄質嫩、淀粉含量高、貯存期長,優良的品質使這里的馬鈴薯備受市場青睞,也榮膺“馬鈴薯之鄉”“中國薯都”的美譽。
“這幾天,已經賣出去了600多噸馬鈴薯,外地的訂單源源不斷。”定西聚鑫牧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聚東高興地說,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按目前的市場價1畝收入4800元左右。
李聚東是土生土長的安定人,從小愛吃洋芋,長大了種洋芋,也種出了名堂。2013年,他與弟弟李旭東創辦了定西聚鑫牧草農民專業合作社,從起初5戶村民入社到現在100多戶村民參與,從“靠天吃飯、大水漫灌”到“水肥一體、精準滴灌”,他將一顆定西土豆做得風生水起,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
又是一年豐收季,薯農心里樂開花。 本組圖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吳維娜 攝
“這幾年我家的馬鈴薯產量翻番,得益于水肥一體化和優良脫毒種薯。”李聚東自豪地說,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基地不僅實現了節地、節肥、節水,連人工也省了一半,自動化、精準化、集約化、科技化的種植技術讓這片黃土地正在悄然“換裝”。
近年來,安定區通過引洮工程把水引到了山區,整治撂荒地和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僅引水上山,還使滴灌技術得以應用,旱塬變成水澆地,撂荒地成致富田。
每年的馬鈴薯種植和收獲兩季是村民張林、南菊夫婦最忙碌的日子。“我們家28.6畝地全部流轉給了合作社,每年租費1.43萬元,我們在合作社打零工,趁著農忙干滿六個月,一年收入5萬多。”定西聚鑫牧草農民專業合作社務工人員南菊說。
機械化收獲馬鈴薯現場。
“村民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反過來給合作社打工,既有租費收入又掙了工錢,一舉兩得。”太平村黨支部副書記馬巨騏表示,馬鈴薯種植不斷規模化、產業化、機械化,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給鄉親們創造了就業崗位,腰包鼓了、日子好了,鄉親們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像聚鑫這樣“龍頭+農戶”帶動經濟發展的馬鈴薯種植企業,安定區還有很多。今年,安定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達84.4萬畝,總產量預計約180萬噸,產值可達50億元。馬鈴薯產業已成為當地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通訊員 吳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