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10-24
- 點擊:701
- 來源:甘肅日報
秋日,武陽大地秋高氣爽。渭武高速漳縣西出口不遠處,食用菌產業園內廠房林立,塑料大棚整齊排列。
走進大棚,成片的菌棒一字排開,黑絨絨的木耳長勢喜人。“每個菌棒可產木耳60克左右,5個月左右出耳,在這務工的村民有120多人,月均收入3000元。”漳縣鑫源菌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木耳種植基地負責人李漢文介紹說。
近年來,漳縣三岔鎮堅持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科學謀劃,食用菌產業基地面積達720多畝,年產木耳50萬斤,帶動全縣7個鄉鎮8個村發展食用菌產業,年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帶動周邊140多名群眾務工就業。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是近年來當地立足地理優勢和資源稟賦,推動特色產業長足發展的一個縮影。
漳河是流經漳縣最長的主要河流,漳河兩岸海拔相對較低,土地肥沃,適合種植高原有機蔬菜。沿漳河而下,一路來到三岔鎮綠古園蔬菜種植基地,基地內蔬菜大棚隨地勢起伏、蔚為壯觀。蔬菜大棚內,甜黃瓜、蘆筍、辣椒等即將成熟,務工群眾忙著采摘。
“最近幾年,村民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很高,我們也積極幫助菜農協調解決蔬菜種植過程中的水、路、溝、渠和種子、肥料等問題,讓群眾真正實現靠土地增收致富。”三岔鎮副鎮長蔡樹科說。
通過整合資源、培育龍頭企業,三岔鎮著力打造以高原夏菜為主的規模化設施蔬菜種植基地,形成了甜黃瓜、蘆筍、辣椒等特色蔬菜體系,建成蔬菜種植基地3000畝、設施大棚45座。實行“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為周邊群眾提供農業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等,帶動周邊群眾廣泛參與特色蔬菜種植,發展帶動60多名村民就業增收。
眼下正是中藥材黨參的收獲期,在漳縣三岔鎮瓦舍溝村的田間地頭,村民們正忙著采挖黨參。“現在種植藥材,政府不僅給我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還幫助我們找銷路,價格穩定,收入也好!”正在采挖黨參的種植戶汪建平說。
按照因地制宜、集中連片、整區域推進的原則,三岔鎮推進中藥材產業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建成瓦舍溝村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以黨參為主導,帶動柴胡、黃芪等大宗中藥材全面發展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新格局。同時,積極與佛慈、一方和奇正制藥等公司對接,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標準化廠房,帶動附近80多名群眾穩定就業。
走進漳縣三岔鎮吳家門村煙波神龍谷田園綜合體,拾級而上步入觀景亭中,一片片花海、竹林、田園屋舍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三岔鎮吸引返鄉創業人士楊遲同成立甘肅煙波神龍谷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流轉土地1070畝,承包荒山4000多畝,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集生態開發、綠色養殖、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煙波神龍谷田園綜合體。
“我們一方面發展休閑農業,一方面發展鄉村旅游,以農促旅、以旅興農,兩個產業相結合讓群眾收入更高了。”三岔鎮吳家門村黨支部書記樊擢寧說。
通過深化農旅融合,串聯特色小鎮、農業園區、特色民宿等建設,如今,三岔鎮著力打造起九居谷地質生態文化體驗村、煙波神龍谷田園綜合體兩個鄉村旅游綜合體,建成采摘園、農家樂、游樂園、垂釣園等6處,建成蘭園、草莓采摘園等采摘基地5個,旅游收入已成為群眾新的收入增長點。(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通訊員 張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