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11-10
- 點擊:626
- 來源:定西日報
眼下,在漳縣馬泉鄉馬泉眾晟養殖合作社基地,今年新建成的草畜一體化養殖場里堆滿了青貯玉米和小麥秸稈粉碎的草飼料。
“以前玉米小麥秸稈秋收后要么焚燒要么堆在房前屋后腐爛掉,現在加工后可以用來養殖。”合作社負責人羅蘭蕤告訴筆者。他目前已收購了一千多噸秸稈,通過簡單的加工制成飼料后,不但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還可以增加種植戶的收入。
筆者從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的收購合同中了解到,小麥秸稈一噸約150元,青貯玉米秸稈每噸可達到350元,在為牛儲備充足飼料的同時,也“鼓”了村民們的腰包。秸稈青貯可碾絲粉碎轉化制作成飼料,昔日的“草堆堆”變成“錢摞摞”,成為種植、養殖、加工農戶的香餑餑。合作社用青貯玉米和小麥秸稈粉碎加工的草飼料對馬泉鄉的成斌玉夫妻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成斌玉夫妻經營牛羊養殖已經八個年頭了,在各項惠民政策的幫扶下,他們的養殖事業做得風生水起,養殖規模也逐年擴大。“喂養一頭牛每年需要大約500噸秸稈飼料。用秸稈作為飼料,成本低、見效快。因為飼料無污染,所以牛的肉質好、營養豐富,并且秸稈保存時間長,是牛的最佳口糧之一,育肥肉質鮮嫩效果非常好。”在成斌玉夫妻經營的牛羊養殖場內,她一邊干活一邊說道。
優質的飼料給成斌玉的養殖業帶來了好的收成,他告訴筆者,一頭體格肥大的牛可賣到兩萬五左右,小牛可賣到一萬三四。談到牛的出欄情況,成斌玉說:“合作社的牛預計一年出欄五十多頭,年收入可達到八十多萬元。”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附近的50多戶農戶成了家門口的“上班族”,每戶平均每年增收五六千元以上。
把養殖業搞得風生水起的成斌玉還有個想法,就是要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戶成為“想養牛、能養牛、會養牛、養好牛”的新時代農民。
如今,漳縣秸稈綜合利用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加強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香餑餑”。近年來,全縣主要農作物秸稈的產生量每年大約10.2萬噸,可收集量8.68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不僅從源頭上了“根治”了秸稈焚燒污染環境的“病根”,還使得秸稈變廢為寶,走出了一條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多方共贏的秸稈綜合利用新路子。(新定西·定西日報通訊員 李淑娟 魏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