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2-27
- 點擊:487
- 來源:甘肅日報
安昌文
定西市牢牢把握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主線,高度聚焦產業發展這一核心舉措,大力組織動員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一線奮勇爭先、建功立業,以基層組織的強勁組織力驅動產業振興。
優化組織體系提升基層一線戰斗力。堅持“四級書記抓振興”的組織領導機制和“全市合力促振興”的責任落實機制,督促主要領導“掛帥出征”、班子成員“督陣包抓”,全面落實黨委(黨組)書記和班子成員黨支部工作聯系點、縣級黨委抓鄉促村、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包鄉走村入戶制度。全覆蓋向脫貧村、軟弱渙散村、易地搬遷安置點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從市直機關選派21名優秀年輕干部到“7+10”重點城鎮、深山區、原深度貧困村掛職,組織60名選調生到村任職,引導農業、教育、衛生等領域627名專業技術人才到村服務。實施村黨組織“書記黨建項目”和黨員致富能力提升工程,推動91%的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62%的村黨組織書記兼任集體經濟和社會組織負責人,1100名村黨支部書記領辦產業發展和難點項目1600個,鼓勵支持黨員致富帶頭人領辦創辦新型經營主體3200個。
鍛造黨建聯盟提升產業發展聚合力。創新實施加強黨建引領,構建特色產業發展體系、構建農村治理體系,提高農村居民工資收入、提高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的“雙構建雙提高”工程。緊盯發展壯大“7+X”特色產業,堅持“一河一川一布局、一業一策一企業、一軸一帶一黨委、一域一品一市場”原則,以“七川五河”經濟示范帶為重點,組建產業片帶黨委33個,推行“六不變三統一”管理模式,先后召開聯席會議86次,研究推進產業發展工作,協商解決產業黨組織建設和各類經濟組織之間共建共享的重大問題101件。投入各類資金3.5億元完善產業園核心區基礎設施,有效構建了片區“大黨建”格局。打造了12個區域化產業黨建聯合體和21條基層黨建示范廊帶,通過“黨建引領、行政推動、片帶一體、企社聯合、產業聯動、集中管理”,形成“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抱團發展”的產業振興新格局,推動資源聚在產業鏈、收入增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
健全聯農機制提升各類主體原動力。不斷健全完善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聯動帶農機制,推行“黨組織+產業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引導村黨組織書記創辦領辦村集體經濟和合作組織1914個,依托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產業型黨組織486個,跨地域橫向設置功能型產業黨支部、黨小組。采取產業復制、延鏈補鏈、建立基地等方式,培育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9家,建成各類營銷市場255個,帶動47萬農戶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健全完善“片長制”“帶長制”與“鏈長制”協調配套的推動機制和基層黨組織“網格化”低收入人口動態幫扶機制。全力構建以勞務產業為“月產業”,畜牧養羊和設施種植為“季產業”,中醫藥、馬鈴薯、種子種業等優勢特色產業為“年產業”的增收體系,群眾產業收入占比達到40.32%,產業帶動勞動力解決人數占比達到36.5%,農業集約化經營面積占比達到31.6%,人均收入低于1萬元的鄉鎮全面消除。
壯大集體經濟提升村級班子引領力。深入實施村集體經濟“消薄達五倍增”行動,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經濟發展總體布局。強化市、縣統籌作用,市級層面每季度出臺縣、鄉、村三級集體經濟發展榜單,縣區層面制定五年規劃,出臺鼓勵村干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獎勵辦法,逐村編制年度發展計劃。集聚縣域資金、資源、人才等要素投向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培育壯大發展主體2310個。投入中央扶持資金3900萬元實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78個、打造示范村300個。探索形成資源開發、資產盤活、產業提升等六種模式,全市188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15億元,村均收入11.39萬元,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同比增長26%,多種模式疊加的復合型村集體經濟比例明顯提升,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明顯增強,成為驅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