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5-11
- 點擊:273
- 來源:甘肅日報
涼州區發放鎮發放村通過種養循環生產的食用菌。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紅太陽面業包裝車間。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甘肅農墾亞盛田園牧歌草業集團組織機械化收割苜蓿草。 甘肅農墾集團供圖
武威伊利乳品智能加工線。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四月涼州,春光遍野。
一方方冬小麥碧綠茂盛,一片片春小麥破土而出、吐露新苗;一條條加工生產線機聲隆隆,“吞進”飽滿的麥子,“吐出”一袋袋面粉,下腳料的麩皮用作飼料,或加工食用醋等;
一片片牧草返青復綠,一座座養殖小區鱗次櫛比,牛羊成群,雞豬滿圈;一條條現代化液態奶生產線有序運轉,“吸入”養殖小區供來的生鮮乳,“產出”一瓶瓶滅菌乳、發酵乳、優酸乳、純牛奶等乳制品……
武威市立足綠色循環發展,堅持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聚焦農產品精深加工,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促進種、養、加、銷全鏈融合增值,發展引進培育伊利乳業、達利食品、紅太陽面業等龍頭企業,打造奶產業、食品工業百億級產業集群,帶動農業總產值2022年達380億元,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產值達318億元。農業增加值連續9年位居全省第一。
日前,記者來到武威蹲點采訪,下地頭、進企業、走車間,處處看到鄉村產業振興的勃勃生機,時時感受到產業鏈同構融合的滾滾春潮。
從一粒麥到一塊面包
微雨眾卉新。前一晚的雨雪天氣,讓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下,土地肥沃松軟,大地更添新綠。
在涼州區韓佐鎮禪樹村,廣袤的農田里,鋪設著一條條細長的黑色滴灌管子,一行行春小麥從潮濕潤澤的地里冒出青嫩的綠苗,蓬勃舒展,清清爽爽。
“這是3月底、4月初播種的春小麥,由于及時供水、供肥,加上光照好、地氣暖,長勢比較快。”涼州區區長崔振華指著地里的細管說,這就是春小麥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把澆水和施肥融為一體,省肥節水、省工省力、增產高效,相比傳統大水漫灌,水和肥料利用率可達90%以上。
涼州區農技中心主任韓梅說,這項技術的好處是可以麥后將滴灌設備回收,再復種一茬娃娃菜、青筍等,實現了糧菜倒茬、一年兩收,既穩定了糧食生產,又增加了種植收入,畝均收益3000元以上,深受村民們歡迎。
據省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總站站長崔增團研究員介紹,春小麥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節水、節肥、節種,同時抗旱、抗寒、抗倒伏,1畝地最多用180立方米水,畝產能達1000斤,畝均節水50%以上、增產20%。涼州區今年推廣這項技術2.1萬畝。這項技術最早試驗成功的永昌縣示范推廣10萬畝,全省今年推廣30萬畝。
推廣春小麥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涼州區實施“藏糧于技”的結果。涼州區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今年全區落實糧食作物面積120多萬畝,其中小麥面積33萬畝,集成應用優良品種、藥劑拌種、深翻深松、增施有機肥、干播濕出等關鍵技術,建成以省道308沿線韓佐、黃羊、古城等鎮為重點的萬畝優質小麥示范帶。
萬畝優質小麥示范帶是在高標準農田上實施的。放眼望去,一方方“田成片、池有蓄、水連通、旱能灌、路相連、林成網、田園美”的高標準農田映入眼簾。涼州區實施“藏糧于地”,已建成45.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立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
“高標準農田配套機耕道,寬敞安全,提高了農機作業效率。”涼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彬德說,涼州區推進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了施肥、播種、鋪管全程機械化作業,機械化率達100%,減少了損失,保障了顆粒歸倉。
在小麥新技術示范基地,豎起的一方方藍色牌子令人注目,上面標注著隴春44號、隴春41號、寧春60號、甘春33號、甘黑麥1號等15個春小麥新品種。據悉,由省農科院小麥所培育的隴春44號小麥,已經過國家和省級區試,品質指標達到國家中強筋小麥品種標準,畝均產達560公斤,深受市場歡迎和農民青睞。
良田糧用,種植良種,配套農技農機等“良法”……一系列有效措施,生產出優質小麥。
高質量的優質小麥,催發出當地蓬勃的面粉產業。記者來到位于黃羊鎮的甘肅紅太陽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這家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就是選用了新鮮優質麥源,生產出“甘青”牌特一粉、牛肉拉面專用粉等獲得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
走進面粉車間,機聲嗡嗡,卻一塵不染。大型鋼架機組林立,面粉加工成套設備俱全,6條面粉加工生產線全負荷生產,從去雜、精選、上料、研磨、皮芯分離、打麩到篩面等,全部生產環節實現全自動化控制和全封閉無塵。
“我們的面粉保留天然麥香,開發出市場需求較多的特一粉、雪花粉、牛肉拉面專用粉、饅頭專用粉、餃子專用粉等30多個品種。”公司副總經理李玉霞介紹。
紅太陽面業日加工小麥2000噸,日生產面粉1500噸,日銷售面粉1300噸左右。2022年加工小麥54萬噸,生產面粉41.6萬噸,實現產值17.28億元,上繳稅金307萬元,位列全國小麥粉加工行業第16名。生產的“甘青”牌面粉連續15年被評為“甘肅名牌”產品。
優質面粉,成為食品企業首選的優質食材。
企業展臺上,陳列著“甘青”特一粉、特精粉、全麥粉、精品黑面等面粉,這是小麥加工最初級制成品。這些面制食品專用粉、營養強化粉、全麥粉等產品,加快推進了傳統面制主食品工業化,催生出豐富多樣的甘青面片、特筋掛面、苦蕎掛面等深加工產品。
展品中,法式小面包、全麥面包、杏仁餅干等琳瑯滿目,這是用中筋、高筋專用面粉精深加工制成品;還有醇香濃郁的涼州熏醋、酸味爽口的原漿醋及白酒等產品,是用生產面粉的下腳料麩皮等生產而成。
據悉,武威市深挖糧食傳統優勢資源的“潛力”,引進培育達利園、五谷傳奇、九天、錦順鈺等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產品初加工,發展全環節綠色食品加工業,初步形成了以面粉加工、烘焙加工、調味品制造、酒業等為主的產業雛形。
從一株草到一杯牛奶
谷雨已過,天祝草原的牧草黃中泛綠,古浪沙漠邊緣種的紫花苜蓿開始返青,祁連山淺山區農人們開始種植青貯玉米和燕麥草。
優質牧草,是飼養奶牛、肉牛、肉羊的全營養“漢堡包”。
武威市立足綠色循環生態發展,帶動農業生態鏈優化提升。“沿山”燕麥草、“沿川”青貯草、“沿沙”苜蓿草三大產區飼草面積2022年達116萬畝,帶動玉米種植149萬畝,秸稈飼料化率達73%,青貯玉米畝均收入達2700元,50多萬農民群眾受益。
引龍頭、擴規模、提標準。武威市引進伊利乳業、河南牧原、嘉禾牧業等知名龍頭企業21家,建成規模以上養殖小區1726個、規模戶4.5萬戶,形成了以大型企業為引領、規模場為主體、散養戶為補充的現代養殖體系。去年全市牛、羊、豬、禽飼養量達2817萬頭只,均居全省前列,奶牛存欄10萬頭,躍居全省第一。其中古浪肉羊產業規模居全省第一,天祝白牦牛是全國“獨一份”地理標志產品。
“畜”勢勃發,促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快速發展。
記者來到謝河鎮武家寨村,一輛輛綠色種養循環糞肥還田專用車行駛田間,有序開展糞肥施用作業,將發酵熟化的糞肥及沼渣沼液均勻撒在田地里。
“我們推進綠色種養循環,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將養殖牛、羊、豬、禽產生的糞肥進行腐熟處理,檢測達標后還田。通過項目補貼機制,培育了規模養殖戶、有機肥生產企業、沼氣工程和社會化組織等服務主體,種植戶就近糞肥還田利用。”省耕保站副站長郭世乾說。
據了解,自2021年農業農村部啟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以來,涼州區作為我省12個試點縣區之一進行項目試點,國家每年補貼1000萬元,主要在瓜菜、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作物上完成糞肥還田面積10萬畝,創新出種養加、糧草畜、糧畜經、畜沼糧、畜沼菜等五大循環模式,推動了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農家肥真不錯,減少了化肥用量,增強了土地肥力,莊稼吃上‘營養餐’,讓我們種的菜更香、糧更好,特別是西瓜特別甜,在一線城市緊俏搶手。”涼州區發放鎮發放村村民朱國勝說。
加工增值,延長產業鏈,牽引帶動農業價值鏈優化提升。武威市聚焦農產品精深加工,引進培育南京雨潤等22家屠宰企業,年屠宰畜禽202萬頭只,推行“集中屠宰、冷鏈配送、冰鮮上市”,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0%,年產值達7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武威市著力打造西北黃金奶源重要基地,形成了以武威伊利乳業為鏈主的“1+6+N”奶業全產業鏈集群,產業集群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
記者來到位于甘肅省武威工業園區的武威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潔凈無菌的車間內,在數字化控制操作下,6條利樂鉆安慕希生產線、2條高速標準裝生產線、2條高速苗條裝生產線等10條生產線有序生產,加工成醇厚清香的乳制品,形成日加工603噸的液態奶生產能力。
“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建好鏈。今年3月,伊利旗下的甘肅武威優然牧業,奶牛單產突破49公斤,創下中國奶牛最高單產紀錄,得到了國內行業的高度認可。”公司總經理陳秀偉說。
出了武威伊利,“隔壁”鄰居就是下游包裝企業——甘肅金世泰包裝印刷有限公司。這是寧夏金世紀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一家集紙制品包裝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制造于一體的智能化包裝印刷企業。
車間內生產繁忙,德國高寶、日本小森膠印機、美國柯達CTP為代表的國際一流印刷生產設備高效運作,全自動化印后加工設備S300五層瓦楞紙板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進行膠印、預印、水印、絲網印刷和燙金。
“我們一期項目主要為武威伊利配套生產禮盒、卡盒、外箱等各類乳品包裝物,同時生產瓦楞紙箱、乳品包裝、食品包裝、啤酒包裝、白酒包裝及各類禮品盒等環保紙制品包裝。”工作人員介紹。
金世泰包裝印刷僅僅是武威伊利“鏈”出的合作供應商之一。武威伊利圍繞奶產業鏈,構建“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綠色全產業生態圈。2022年全年實現產量17.8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43%;實現產值12.66億元,較同期增加2.66億元,增長27%。
龍頭引擎,武威伊利的快速發展,有效帶動了全市奶牛養殖、飼草種植、飼料加工、包裝印刷、生物醫藥、物流物聯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了“1+6+N”的百億級奶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奶牛養殖,吸引寧夏金宇浩睿、天津嘉立荷、內蒙古優然牧業等奶牛養殖企業投資建場,實現產值12.6億元;
——飼草種植,引進亞盛田園牧歌、綠晟、沁弛、國萍草牧等飼草種植加工企業,實現年產值14.3億元;
——飼料加工,培育新疆泰昆、武威新希望飼料加工企業,實現年產值8.1億元;
——包裝印刷,引進金世泰包裝生產線智能化工廠項目,實現產值1.3億元;
——生物醫藥,培育甘肅新天馬、牛滿加、匯能、天力達獸藥生產企業,生產獸藥品種260種,實現產值1.1億元;
——物流物聯,引導天澤物流園增加投資2億元,做大做強物流產業鏈條,實現產值1.1億元;
同時帶動干酪素奶油生產、有機肥加工、玉米壓片、育種科研等“N”個子鏈及上下游新產業,年產值達8.6億元……
2022年,全市奶產業全鏈產值突破60億元、增長72%,其中一產產值28.57億元、二產產值24.07億元、三產產值8.05億元。
目前,武威打通了畜牧養殖全產業鏈條,實現了種、養、加、銷全鏈融合增值,形成了延鏈補鏈強鏈的聚合效應,為加快業態集聚、產業集聚和轉化增值,促進全市經濟結構根本性調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升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全產業鏈水平,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短評
推動產業鏈“強筋壯骨”
王朝霞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群眾要致富,產業是支柱。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鄉村產業中,農產品加工業是體量最大、產業關聯度最高、農民受益面最廣的產業。記者在武威采訪看到,從小麥到面粉,從面粉到掛面、面包、餅干及食用醋等,從飼草到養奶牛,從乳業加工到飼料加工、包裝印刷、生物醫藥、物流物聯等關聯產業發展,產生了新模式新業態,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以養殖業牽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食品工業帶動特色產業價值鏈提升。
全產業鏈升級是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武威市探索實踐,推動種養業的循環發展,以農產品深度加工為引領,促進生產、加工、物流、營銷一體化的融合發展,著力構建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也就是“糧頭食尾”“農頭工尾”。
推動產業鏈“強筋壯骨”,應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持續穩定釋放更多發展潛力,推進“特色產業”成為“富民產業”;應不斷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外引內培,引進龍頭企業,培養本土“小巨人”,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產生的就業崗位、增值收益和未來潛力更多地留給農民、留在鄉村;要依托產業園區、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產生集聚效應,發揮產業循環“吃干榨盡”作用,提高質量效益。
實踐表明,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好的地方,往往能夠激活一片區域、壯大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農民。農產品加工業可成為為耕者謀利、為食者謀福的產業,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