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7-26
- 點擊:76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 王 芳
隴南之美,美在底蘊;隴南之殷,根在鄉村。
說起隴南的鄉村,很多人腦海中跳出的第一個形容詞無疑就是——美麗。
的確,走進隴南的鄉村,你會被青山綠水環抱的庭院“醉眼”,你會被一應俱全的農家書屋、村史館等文化空間“養心”,更會被淳樸的鄉風民風、文化文明而“感動”……
隴南,已重新定義了何為美麗鄉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以此為基,近年來,隴南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興綠色之業、富生態之民,在興綠色之業、富生態之民中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努力打造有顏值、有內涵、有實力的美麗鄉村,實現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麗生活的“三美融合”,探索出一條以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新征程,再起航。黨的二十大報告又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新要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一字之變,內涵深遠,但隴南在答好這一時代考卷中,始終踔厲奮發,矢志篤行。
現在的隴南,既有“桃源”般的田園美景,又有增收致富的產業根基;既有傳統耕作體系下雞犬相聞的濃厚親情,更有和諧安定的社會氛圍……
久久為功接續奮斗,上千鄉村各美其美——
夏日的隴南鄉村,一山一水皆景色,一房一樹即墨畫。
只見:白墻、黛瓦、籬笆,倒映在穿村而過的清澈河水中;青山、古樹、小徑,陶醉著從全國各地而來的游客……
漫步其中,既能欣賞“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鄉村風景,又能感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鄉村生活,還能體驗“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鄉土人情。
然而,時光回溯到多年前,隴南的農村則是另一番景象。
隴南,地處甘陜川三省交界處,山大溝深,貧困長期“盤桓”,農村建設發展明顯滯后。
如何破題?
從隴南實際情況分析,橫向來看,美麗鄉村建設,是隴南兒女改善生活條件的“自然訴求”,迫切的改造愿望,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最強內生動力。
縱向把脈,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通過堅持產業先行,成片開發和整村推進培育助農增收的支柱產業,為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著眼群眾期盼,努力建設人民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幸福美好新家園,這是隴南擲地有聲的宣示,更是念茲在茲的行動。
擘畫藍圖、立柱架梁。
在建設過程中,隴南既做“切一刀”的系統規劃,又不搞“一刀切”的統一模式,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保則保,體現原汁原味,依山的靠山,傍水的靠水,既契合自然特性,又具備現代生產生活的舒適與便利。
在村莊規劃方面,在原有鄉村建設布局、風貌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提升完善,每個村根據不同地域實際和特點,明確發展目標和定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充分體現其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民俗風貌、鄉土文化。
隨即,隴南又從“治”著手,解決鄉村臟亂差“面子”工程。過去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溝,垃圾滿地堆”變成了現在的“村里村外一個樣、左鄰右舍一個樣、房前屋后一個樣、戶內戶外一個樣、晴天雨天一個樣、城市農村一個樣”。
保障硬,底氣足,思路清——建設美麗鄉村,隴南其勢已成。
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資源變資產……在隴南,美麗鄉村建設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時間軸上留下一連串精彩痕跡。
數據最有說服力: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美麗鄉村2000多個,其中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02個,建成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4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27個、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125個。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腳步不是沖刺,而是堅持。一件事,十余年,幾千個美麗鄉村……正是有不忘初心的信念,有孜孜不倦的實踐,有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實干精神,才推動隴南美麗鄉村實現華麗蝶變。
持之以恒向綠而行,“美麗經濟”綻放勃勃生機——
建設美麗鄉村,點亮美好生活。
從美麗鄉村的長遠發展來看,僅僅外表光鮮養眼提神還不夠,如何把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既生態宜居又產業興旺,才是隴南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核心內容之一。
“今年端午節,我們農家樂的生意很不錯!”康縣長壩鎮花橋村“花橋人家”農家客棧老板楊明霞經營農家客棧10年時間,作為土生土長的花橋人,她深刻感受到了家鄉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子美了,各項旅游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從全國各地而來的游客也逐漸增加,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深入,楊明霞也成為美麗鄉村轉變為“美麗經濟”的親歷者和受益者。
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1515.0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8.31億元,同比增長151.87%。
千村千面,而良好的生態卻是隴南上千個鄉村的共同財富。
“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道路,近年來,隴南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轉變發展思路,堅定不移地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跳出資源瓶頸,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
坐擁獨特山水資源,不少美麗鄉村將好風景換來了“好錢景”——
今年,武都區裕河鎮陽壩村推出了一種產銷對接方式——“茶園私人定制”,和農民一起做消費者的“定制茶園”,重新構建企業、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定制茶園基地充分發揮了當地茶農每家每戶都有茶園的比較優勢,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以至少半畝為單位,訂給城市里的人群,讓他們購買茶葉的同時,走進茶山,體驗茶事活動。”裕河鎮黨委書記楊磊告訴記者,吸引消費者來到產地,不僅能讓茶農得到一產的收入,還帶動旅游、文化方面的收入。
事實上,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隴南秉承“讓美麗鄉村帶來美麗經濟,造就美好生活”的理念,在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深挖“金銀”效益,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蘋果等特色產業,特別是摒棄舊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特產品加工、現代制藥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慎終如始的努力,不僅讓“美麗”成為隴南鄉村的名片,更讓美麗鄉村建設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和推進。
然而,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關鍵還是在人。
這幾年,隴南很多鄉村有個新變化——年輕人越來越多了。有從城市回來的“歸鄉人”,更有不少“新鄉人”。
曾經無人問津的老民居,在創業青年的改造運營下,成為精致考究的民宿;在宕昌縣城關鎮立界村,數十個90后農家客棧“掌柜”經常坐在一起進行“頭腦風暴”,自然淳樸的山村生活,讓他們找到“賺錢過活”與“詩與遠方”的平衡……
前路催人奮進,仍需爬坡過坎。
隴南的美麗鄉村建設從生態出發,以產業為抓手,以人才為基礎,順藤摸瓜,講述的是一段越走越美的鄉村振興故事。
迭代升級豐富內涵,鄉村生活幸福和美——
“龍鳳橋頭路面垮塌,影響下方房屋安全,村民出行也存在隱患,能不能協調有關部門抓緊維修。”
“村委會已經注意到龍鳳橋的安全隱患了,正在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爭取盡快對隱患道路進行維修。大家出行也要注意安全。”
一份去年7月23日的康縣平洛鎮“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受理告知單”上,記者看到平洛鎮團莊村村委會對村民龍謝軍反映的問題進行了及時詳細的回應,并在短期內進行了解決。
龍謝軍不是個例,在厚厚的一本記事簿上,隨便翻開一頁,都能看到村民們的意見建議被詳細記錄下來,并且給予反饋回應和說明。
團莊村只是隴南讓民情直通、民意直達、民事直辦的一個縮影。一個個接地氣、聚人氣的民生實踐,讓利益得到協調,矛盾有效化解,更促進了美麗鄉村的和諧穩定。
美麗鄉村,環境是表,文明是里。
而真正意義上的美麗鄉村,是由內而外的美麗。不僅要有讓村民“身有所棲”的粉墻黛瓦,更要構筑起村民“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隴南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倡樹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足,同時加強鄉村治理,堅持自治法治德治協同推進,鼓勵基層大膽創新,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
“現在村民將自家庭院打掃得干干凈凈,公益性崗位主動承擔公共區域衛生,村婦聯定期開展環境衛生大評比,結合巾幗家美積分超市進行獎勵,環境衛生干凈整潔了,大家看著都舒服。”徽縣榆樹鄉火站村婦聯主任楊巧霞說,美的村巷、美的房舍,帶動了村民對美的追求,積極向上的村風、民風、家風大為弘揚。
不止如此,隴南還普遍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不斷升級鄉村大數據建設,努力打造平安鄉村,持續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建設讓群眾參與、效果讓群眾檢驗、成效讓群眾受益,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社會環境。
由衷共鳴,因有深切的體會。隴南美麗鄉村發展變化的每一步,都切中了大時代的脈搏,更是新時代隴南厚植民生福祉的剪影。
如今,生態文明、鄉村產業、鄉風文明全面發展,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和美好生活有機融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隴南用生動的發展實踐,將建設美麗鄉村行動寫在了2.79萬平方公里的這方土地之上。
這背后,既是“心系國之大者”的隴南擔當,更是“一切為了人民”的隴南情懷。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一場從環境到生產,再到生活、生態的深層次變革正在并將持續在隴南鄉村推進。
放眼望去,新時代的隴南鄉村,不僅有著干凈整潔的民居,依山傍水的自然好風光,也有獨具韻味的現代文化融入,還保留有最原始的農耕文化,成為了城里人的“詩與遠方”。
而未來,可以想見,從一村美到全域美,從一戶樂到家家和,更廣闊的天地間,隴南和美鄉村的美好圖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