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0-20
- 點擊:0
- 來源:酒泉日報


張 捷 攝
公元前138年,張騫執節西去,鑿空千里,開拓了一條偉大的通道——絲綢之路。
2100多年來,從駝隊馬匹到中歐班列、海運和空中航線,從貨物交易到數字貿易……如今,“一帶一路”已聯通東西、聯結南北,成為一條互利共贏的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并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中不斷發揚光大,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以心相交、成其久遠是“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發展為橫跨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覆蓋全球65%以上國土及人口的全球性發展倡議的“秘鑰”所在。十年間,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與全球分享發展成果,用融合消除地域隔閡,為破解世界共同面臨的治理難題提供中國方案,也為酒泉發展帶來了更多新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視察甘肅時強調,甘肅最大的機遇在于“一帶一路”。這為酒泉市準確認識發展方位和時代坐標指明了前進方向和著力重點。隨著“一帶一路”深入推進,酒泉市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區域中心城市,入選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名單,成為中巴經濟走廊上的重要節點。酒泉從西部內陸逐漸走向開放前沿,與絲綢之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加強產業合作、促進文化交流、共謀合作發展的空間更加廣闊。
黨的二十大作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部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酒泉市搶抓“一帶一路”這一最大機遇,深度融入全省“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以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為統攬,充分發揮戰略通道、文化高地、開放樞紐的作用,走出了一條區域協同、優勢互補、協作聯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政策溝通
“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酒泉,占絲綢之路總長的十分之一,是蘭州以西、烏魯木齊以東近2000公里亞歐大通道上區位居中、面積最大的重要節點城市,是中國與亞歐各國能源輸送、交通往來、通訊傳輸的必經之路,肩負著甘肅省向西開放的重要使命。
偏一方而思四海,獨一隅而雄九州。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我市充分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重要節點城市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堅持政府引導、擴大開放、綠色發展的原則,出臺《新時代酒泉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五個制高點”實施方案》等,打造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行動指南。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共商共建共享文化旅游發展,2023年首屆“四省十二城”區域文化旅游聯盟大會在敦煌舉辦,為“一帶一路”建設再添新彩。這不僅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區域合作共贏的生動實踐,更是我市打造絲綢之路國際旅游重要樞紐、絲綢之路黃金段文化旅游示范帶及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的務實舉措。
加強法律制度交流互鑒,推動法治領域人文合作,是增強“一帶一路”法治保障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我市積極搭建對外交流平臺,自第二屆敦煌文博會起,連續承辦5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法治合作高端論壇、承辦第三屆中華司法研究高峰論壇暨法治文化與司法實踐研討會,加強司法溝通,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法治保障。
出口退稅審批時間短、資金到賬快,是酒泉出口企業對優化“一帶一路”稅收服務的真切感受。十年來,我市深度開展國際稅收工作,通過落實稅收紅利、加強政策輔導等措施,用貼心服務保障企業暢行“一帶一路”,讓企業“走出去”更有底氣。甘肅西域陽光等企業產品銷往歐洲、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客戶中樹立了良好聲譽。
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酒泉作為甘肅向西開放前沿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加速建設,成為中巴經濟走廊上的重要節點;敦煌被確定為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永久會址,搭建起了同絲路沿線國家廣泛交流的重要平臺。
設施聯通
共乘發展快車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設施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十年來,我市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一個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公路南拓北展、聯通東西,鐵路織密路網、暢通物流,民航通達世界、服務發展,互聯互通水平實現質的飛躍,在共同鋪就繁榮發展之路的同時,也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2022年9月20日,G215線馬鬃山至橋灣一級公路建成通車,標志著甘肅境內連接G7京新高速和G30連霍高速的一條南北紐帶全線貫通,形成了一條“新絲路”運輸大通道。
百業興盛,交通先行。十年來,我市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綜合交通運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交通運輸網絡更趨完善,周邊地區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作用愈發明顯。至2022年底,我市公路通車總里程17406公里,交通網絡基本形成,與周邊地區的聯系更加緊密。我市鐵路營業里程達1730公里,蘭新高鐵、敦格鐵路、敦煌鐵路等鐵路線在境內設立主要客貨運站點20個。敦煌國際航空口岸正式開放,嘉峪關酒泉機場和敦煌莫高國際機場不斷開通新航線,初步形成陸空立體化交通網絡。
9月28日上午,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種子專列(酒泉—欽州港—意大利熱那亞)在酒泉始發開行,滿載430噸蔬菜、花卉制種的貨運列車經廣西欽州港出境,轉海運至意大利和荷蘭。我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班列擴量提質,發揮酒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地理優勢,將優勢制種產品運往國外。“一帶一路”建設讓酒泉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地區貿易往來不斷擴大,經貿交流與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近年來,我市全面推進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2018年被確定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2022年被列入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確定形成肅州、敦煌兩個省級物流節點和金塔、玉門、瓜州3個區域性物流節點網絡。通過加快酒泉陸港和敦煌空港及其他縣市區的物流樞紐重點項目建設,逐步完善酒泉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目前,我市百余個大型物流企業分布有序,4家樞紐運營主體企業發展成效顯著,6000多家物流企業集聚,年貨物吞吐量達2000萬噸,國家陸港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和甘肅區域中心城市地位進一步凸顯。
今年,實施的《甘肅省省道網規劃》涉及酒泉境內公路23條。其中,省級高速公路8條,包括已建的S06線酒嘉繞城、S65線航天城至酒泉、S12線肅北至阿克塞3條高速;普通省道15條,包括S214線額濟納旗(內蒙古)至酒泉、S215線黑鷹山(內蒙古)至二指哈拉(甘青界)、S238線玉門至昌馬等線路。至此,我市境內省道網規劃總里程4859公里,較2015年版省道網規劃規模增長81%。
十年磨一劍,揚帆再起航。依托甘新青蒙四省區交界的區位優勢,酒泉正全方位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打通西進、南向國際貨運貿易大通道,重點暢通酒泉—欽州港—鹿特丹、酒泉—連云港—鹿特丹、酒泉—天津港—鹿特丹和中歐班列四大國際貿易通道,不斷增強設施聯通效應,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就,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匯聚酒泉力量。
貿易暢通
筑牢共贏基石
悠悠駝鈴傳千古。2000多年前,滿載貨物的駝隊踏上絲綢之路,開創了古代中國與亞非歐國家貿易往來的先河。
古絲綢之路見證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繁榮。如今的酒泉,中歐班列往來不絕、空港建設穩步推進、“海絲”連著“陸絲”,再次響起絲路貿易的興盛跫音。
2020年1月,《甘肅(敦煌)國際空港總體規劃(2019-2030年)》獲省政府批復,敦煌國際空港成為省政府重點打造的三大國際空港之一,對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擴大向西開放具有重要作用。
2022年11月17日,西部陸海新通道(酒泉—欽州港—鹿特丹)鐵海國際聯運酒泉種子專列在金塔縣始發,滿載380噸蔬菜、花卉種子的貨運列車經廣西欽州港出境,轉海運至荷蘭鹿特丹。
2023年5月26日,敦煌首趟鐵海聯運敦煌—寧波—曼谷國際貨運班列在敦煌鐵路西貨站發運,打通了繼敦煌—老撾—曼谷、敦煌—廣西北部灣欽州港—印度尼西亞之后的第3條南向物流通道。
從海上航線到陸上“鋼鐵駝隊”,從四通八達的物流運輸網到“空中絲路”……十年間,“一帶一路”從愿景變為現實,酒泉市以貿易暢通為保障,創造更多經貿合作新機遇,不斷為開放發展增添新動力。
作為甘肅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戰場,連日來,一批風力發電機組正在酒泉經濟技術開發區加緊生產,即將出口烏茲別克斯坦。承擔機組制造的甘肅金風風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今年首次向海外整機出口風力發電機組。由于機組體積過大,在出口過程中周轉緩慢,給企業造成了困難。
在了解情況后,酒泉海關針對性采取幫扶措施,優化通關流程,壓縮通關時間。據酒泉海關負責人介紹,結合我市打造國家重要新能源及裝備制造業基地的戰略規劃,酒泉海關推出《酒泉海關優化營商環境14條細化措施》,指導企業充分享受政策紅利,幫助企業解決進出口通關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從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腹地變身為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酒泉不僅關注“運什么”,還在研究“怎么運”,充分釋放“甘貨出海”潛力,努力將通道經濟轉化為貿易活力。
數據顯示,2022年我市有全年外貿進出口企業380家,比上年增加51家。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7.7億元,比上年增長28.7%。
資金融通
鍛造發展硬支撐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西行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先后創造性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讓酒泉與絲路沿線地區貿易往來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顯著提高,資金融通作為“五通建設”的重要支撐作用愈加顯著,高效支撐起了“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建設。
十年來,我市始終堅持功能性、產業性兩個定位,促進金融與產業深度融合,構建與經濟產業特點相匹配的特色功能性現代金融體系,努力打造金融業態、金融服務、金融創新、金融生態四大集聚區,成為輻射周邊的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酒泉是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能源戰略通道,已建成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3個百萬千瓦級光電基地,境內6條輸電通道承擔著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中國農業銀行酒泉分行緊盯“一帶一路”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設目標,持續加大新能源項目支持力度,為中核集團、三峽集團、國家電投、中國綠發等央企在酒新能源項目和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提供低成本融資支持。2020年以來,對接儲備新能源項目48個,對接資金244億元,累計發放貸款63億元。
此外,我市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合作,針對柳紅鐵路、甘肅寶豐新能源等重大項目,以銀團貸款、聯合授信等方式提供資金支持,助力重大項目順利建設。聚焦企業經營發展難點、融資痛點、政策傳導堵點,在深入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銜接已有各項金融助企措施的基礎上,大力實施“融資暢通工程”,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創新產品應用廣度、提高信貸獲得便利度,直接融資取得顯著成效。
我市通過組織開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百日攻堅”行動,為全市332家重點項目向上爭取信貸額度,提高貸款審批質效,推動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生產經營暫遇困難的企業、行業傾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金融支撐。
今年1月至9月,我市新增各項貸款176.38億元,是去年同期增量的1.77倍,存貸款增量、增速持續高位運行。至9月底,我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427.34億元、同比增長7.42%,各項貸款余額1124.52億元、同比增長17.76%,增速連續17個月保持兩位數以上。
十年來,我市全面提升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區域中心城市和“一帶一路”建設,切實支持與經濟帶上重要城市群、產業群在交通、經貿、能源、旅游、文化等領域的合作,積極引導各類資本參與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鏈創造,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民心相通
譜寫和合之美新華章
作為民心相通的橋梁和紐帶,文化交流正靈活多樣、潤物無聲地為“一帶一路”倡議更加深入人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酒泉華夏文化藝術節暨邊塞文化旅游節、酒泉國際戈壁超級馬拉松等節會活動促進了文化產業欣欣向榮、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正在構建的以敦煌為龍頭,以玉門石油城、酒泉航天城、瓜州鎖陽城等為支撐,積極承接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成果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也正日益完善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不斷結出社會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累累碩果。
最平凡的煙火折射出“一帶一路”實打實的成就。在邀請“一帶一路”16個共建國家的駐華使節、9個國際組織代表、中亞國家青年代表等參加的2023“一帶一路”美麗鄉村國際論壇上,來自16個市州的230余種特色農產品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嘉賓駐足參觀,肅州區漢武御酒、金塔肉蓯蓉、玉門枸杞、瓜州蜜瓜、敦煌李廣杏、肅北縣奶制品等“酒泉味道”收獲高度贊譽。
能更好解決百姓生存、生活和發展需要的技術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社會和人文基礎,而智力儲備和人才培養是夯實這一基礎的重要保障。第二屆“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西部發展論壇在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聯盟副理事長單位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的成功舉辦,是職業教育響應國家戰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體現,是職業院校相互借鑒、東西協同提升國際化能力的具體行動。在敦煌舉辦的“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合作國際文化交流研討會、知識“一帶一路”論壇,為增進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跨文化理解與對話注入新動力。
“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建設創建了一大批平臺機制,開展了一系列旨在增進民生福祉的“小而美”項目。從推動中外聯合考古到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創新型團隊在緊密圍繞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需求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把研究成果向阿富汗、尼泊爾、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延伸,得到了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
從理念到行動,從愿景到現實,從“大寫意”到“工筆畫”,我市在全國、全省戰略布局中作為生態屏障、能源基地、文化高地、戰略通道、開放樞紐的地位愈發凸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
酒泉融媒記者 王海鵬 王 磊 張 花 范昊帆 張 靜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