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1-07
- 點擊:0
- 來源:天水日報
據天水日報報道 鄉村振興,產業要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來,秦安縣圍繞中央、省、市部署,立足縣域實際,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堅持多元產業協同發展,著力打造馬鈴薯、玉米等特色產業基地,不僅帶動農戶增收致富,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的動力和活力。
深秋時節,秦安縣王鋪鎮太平嶺流域5000畝馬鈴薯基地迎來了大豐收,合作社緊抓晴好天氣,利用“機械+人工”的方式抓緊采收。記者看到,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顆顆馬鈴薯從自動起收機里翻落出來,工人們迅速撿拾,田間地頭一派豐收景象。“我們合作社的5000多畝土豆,畝產2000斤左右,大薯一斤能賣8毛多,小薯一斤能賣6毛錢。”秦安縣王鋪鎮胡芳紅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管理員邵雙勝說。
在合作社務工多年的王全喜是王鋪鎮連灣村的村民,他告訴記者,前半年開始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種洋芋、除草,一天掙120元,到年底一個人大概能掙3萬多元,在家門口打工收入還可以。目前,合作社已經吸引了20多名附近的群眾在農閑時前來務工。
種植馬鈴薯,種子是關鍵。這兩年胡芳紅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當地土地5000畝,在穩定種植面積和品種的基礎上,引進了更加適宜本土種植的適銷對路品種,種植效益明顯。邵雙勝說:“今年我們種的馬鈴薯是由甘肅省薯業協會提供的,他們分別給我們提供了青薯10號、青薯9號的種子,還有隴薯7號,結出來的馬鈴薯不僅產量高而且口感好。”
記者在王鋪鎮連灣流域玉米種植基地看到,村民正在抓緊收割青貯玉米,大型機械來回穿梭,將一排排玉米進行收割、粉碎、拉運。秦安縣滿盛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滿勝告訴記者,合作社目前種植青貯玉米1600畝,已經收割3000多噸,發往定西、天水、秦安周邊的牛羊養殖場,青貯玉米畝產4噸左右,今年產量預計6500噸左右。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確保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的關鍵舉措。近年來,王鋪鎮探索創新“現代農業產業園+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農戶”發展模式,建設馬鈴薯產業園、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點、中藥材以及小雜糧種植基地,通過基地示范帶動,推動產業片區化、規模化發展。“王鋪鎮黨委充分發揮‘早快好’的工作作風,謀劃出2024年農村工作規劃布局,即‘八梁八基地’梁梁有特色,梁梁有產業,目前已經完成了冬小麥、冬油菜的種植工作。下一步,根據農時將及時完成馬鈴薯、良種玉米、中藥材、小雜糧等基地建設工作。”秦安縣王鋪鎮黨委副書記付小峰說。
立足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近年來,秦安縣在推動林果主導產業提質增效的同時,積極推進以白脆瓜、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為主的特色種植,形成了特色產業“多點開花”的發展格局,為實現產業興旺、促進農民增收夯實了基礎。【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侯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