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1-02
- 點擊:0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 張霞 趙凌鳳
鏡頭一:12月25日,隴南西貨場。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貨運班列首發儀式在此舉行,本次貨運班列共編組20車,裝載著價值700多萬元的蘋果等隴南農特產品,經重慶到達廣西欽州港海運至韓國平澤、菲律賓馬尼拉。
鏡頭二:隆冬時節,宕昌縣竹院鄉大草坡村的中藥材重樓產業園區內,大草坡村幫扶干部狄維生喜笑顏開地說:“重樓藥用價值很高,是云南白藥的主要成分,近幾年價格不斷攀升,隨著‘5G+中藥材’模式的應用,農戶的收益逐年增加。我們依山建起重樓產業園區年收益在百萬元左右,山區群眾過上了背靠大山賺錢的好日子。”
隴南多山,境內75%以上的高山、丘陵地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耕地“高、少、碎、瘦”的特點讓隴南農業發展“先天”不足。但隴南的發展繞不開山,如何將制約農業發展的“窮山”,變成增效的“靠山”成為幾代隴南人不懈努力的目標。
科學“治山”——
“薄田”變“良田”
每年五月,禮縣寬川鎮近萬畝油菜花鋪滿山野,綻放出別樣的風采。這都得益于寬川鎮持續坡改梯工程,讓其成為遠近聞名的油菜之鄉,也是隴南“薄地”變“良田”的一個典范。
隴南多山少地,持續不斷的荒山荒坡治理和“長治”工程,興修梯田346萬畝,這些農田成為隴南發展山地農業的“金土地”。
“今年,鎮上進行了基本農田建設,小塊田整合成了大塊地,田間還修了路,三輪車都能開到地里頭,種地再也沒那么吃力了。”康縣大堡鎮黃山村村民王來喜說。今年,大堡鎮已新建基本農田3800畝。
近年來,隴南開展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間道路拓寬為主要內容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證了“農機能下田,科技能上陣,糧食能增收”。目前,全市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65萬多畝。
產業“上山”——
“窮山”變“靠山”
走進文縣范壩鎮王家村的九龍溝中藥材有限責任公司,陣陣藥香撲鼻而來,院內幾十個工人正在沖洗、切割各類小雜藥。該公司負責人陶建東告訴記者:“種植小雜藥風險小,市場行情比較穩定。在鎮政府的鼓勵下,500多戶農戶通過種植小雜藥增加了收入。”
農民不僅要家中有糧,還要手中有錢。隴南從改革開放初期就在不斷想方設法向大山要“錢”,從每戶1畝林果園、每戶1畝穩產高產田、每戶每年出售一頭商品畜、每戶輸出一個勞動力的“四個一建設”,到2000年后將經濟林果確立為全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再到現在的“5+5+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隴南農業發展實現了從“一糧獨大”到特色產業“春色滿園”的飛躍。
隴南立足山地農業發展優勢,讓特色產業“上山”,做大油橄欖、花椒、核桃、中藥材、草食畜五大優勢主導產業;做強食用菌、蘋果、茶葉、蔬菜、中蜂五大區域特色產業;做優訂單辣椒、放養雞、冷水魚、小雜糧等
短平快產業,逐步構建起“長短結合、大小互補、種養相融”的農業特色產業矩陣。
2022年年底,全市農業特色產業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產值240億元,花椒、核桃、油橄欖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省第一,中藥材種植面積居全省第二,山地特色農業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鐵桿莊稼”。
商品“出山”——
“土特產”變“隴南牌”
康縣的“山貨大王”鄭文山已經賣了20多年的土特產,他向記者介紹說:“板栗賣5元一斤,做成食品一斤能賣40元,提高農特產的附加值,才能真正賺大錢。”
近幾年,鄭文山的康縣興源土特產商貿有限公司建起了花椒油、牛肉醬等多條生產線,注冊了10多個商標,目前銷售80多種土特產,實現農特產由一個個品種單打獨斗到打響“隴南牌”的轉變。
近年,我市實施了《加快推進特色山地農業優勢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以精深加工為牽引,推動農業特色產業提效增值,培育中藥材、油橄欖等精深加工企業70多戶,全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9%。
東西賣得好,牌子少不了。隴南緊抓農產品品牌建設,先后有隴南橄欖油、隴南綠茶等8個區域公用品牌及65家企業商標品牌入選“甘味”品牌目錄,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打響“隴南牌”,隴南土特產也能漂洋過海掙“洋錢”,中藥材、茶葉、蘋果等多個農產品實現直接出口創匯“零突破”,2022年全市共出口農產品1.93萬噸,外貿總值達到2.3億元。
面對重重大山,隴南人轉思維求創新,將山的劣勢轉化成山的優勢,依“特”而立,向“綠”而行,繪就了一幅屬于隴南人自己的“富春山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