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11-08
- 點擊:0
- 來源:張掖日報
張曉紅
深秋時節,走進高臺縣合黎鎮五三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一排排規劃統一的新型農居依路而建、錯落有致,白墻青瓦在藍天的映襯下分外美麗,嶄新筆直的水泥路穿行而過,完善的配套設施讓人眼前一亮。從空中俯瞰,已安裝的光伏發電板緊密成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蓄勢待發,為安置點屋頂增添了一抹別樣的亮色。
來到五三村村民杜興坤的新家,工人正搶抓時間將一塊塊深藍色的光伏電板在屋頂組裝,搬運、搭架、安裝……現場一派忙碌。
這是五三村為做好搬遷安置的“后半篇”文章,謀劃實施的光伏發電建設項目。
今年,五三村緊抓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10+5+N”政策機遇,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作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積極爭取項目投資310多萬元,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新建鄉村示范點1處,安置群眾20戶,極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環境。
住得好、有產業才能穩得住。為徹底解決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問題,持續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五三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群眾閑置屋頂發展光伏產業,積極爭取總投資70萬余元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項目,為安置點20戶搬遷群眾利用屋頂實施建設320KWp容量的并網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每戶裝機2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后,預計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年增收4萬元以上,收益期為20年,將實現村民和集體收入“雙增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光”添彩。
該村村民把屋頂上的光伏板自詡為“綠色銀行”。當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順著一條條電線“流入”彩電、冰柜、洗衣機、電灶和抽油煙機,結余的電能并入國家電網,就相當于把錢存入了他們的私人賬戶。“雖然不是特別多,但一年下來也有上萬元收入,只要有太陽就有錢賺。”五三村村民杜發明看著屋頂的“藍板板”滿意地說。
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不僅安裝快捷、維護方便,而且美觀大方、綠色環保,閑置的屋頂同時變成了村集體積攢財富的“陽光存折”。“光伏發電不僅讓搬遷群眾有了穩定收入,讓村上有了穩定的集體收入,以后村上的發展就有了源頭活水。村域資源‘活’起來,集體經濟‘壯’起來,群眾生活‘樂’起來,光伏產業確實給村里發展帶來了好的效益。”五三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生鵬欣喜地說。
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是一項事關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近年來,合黎鎮認真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把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積極貫徹落實省市縣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政策,全力打造民生工程、生態工程,盡最大努力讓群眾通過避險搬遷優其屋、舒其心、樂其業。去年,實施生態地災搬遷227戶,建成5個集中安置點191套安置房。今年,新續建3個集中連片鄉村建設示范點,新建住房65戶。同時,堅持“搬遷是手段、產業是路徑、致富是目的”的原則,突出規劃引領,培育做強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旅游、光伏、采摘等新興產業,通過產業帶動、技能培訓、資產收益分紅等多種措施,拓展群眾致富渠道,帶動群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