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5-29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楊唯偉?通訊員?張蕾?仲玲玲
地處隴中黃土高原的隴西是黃芪生長的“黃金地帶”,被譽為“中國黃芪之鄉”。這里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富含礦物質的黃綿土,為黃芪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
如何讓這棵“小金苗”長得更好?干旱少雨的山地何以變為高效藥田?日前,記者在隴西縣首陽鎮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暨省級抓點示范基地尋找解答。
沿著隴西縣首陽鎮王家磨村的山路蜿蜒而上,只見層層疊疊的梯田地里,經過精心移栽的黃芪挺立身姿,茁壯生長。
從之前的“靠天喝水”,到現在的“渴了就喝”,黃芪生長不再“一水難求”。
這得益于該基地根據山勢高低,分區鋪設的滴灌和噴灌,實現了引水上山和精準化灌溉,當前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000畝。
“這個是地面噴灌,每個位置都能噴到。”甘肅力速達農林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白騰榮介紹,引水上山工程在鋪設管道時通過合理布局,保證每塊地面都能噴灑到位。
白騰榮笑著說:“效果已經初步達到,村民反饋都很好。通過噴灑,基地土壤濕度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隴西縣首陽鎮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暨省級抓點示范基地以“自然稟賦+創新管理+技術賦能”為核心競爭力,總規劃面積一萬畝,標準化種植面積9600畝,輻射帶動周邊11村2473戶,其中黃芪核心示范區面積3600畝。
今年43歲的祿萬斌是首陽鎮王家磨村人,近15年他在北京先后從事IT、互聯網、金融投資等行業。2021年,他看中家鄉的發展前景,毅然辭去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種植道地黃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大展身手。
“今年我種了70畝,其中20畝是黃芪苗,50畝移栽了黃芪。基地享有項目補貼,每畝補助2000元,大概能節約成本1.5萬元。”祿萬斌說,引水上山項目讓藥材得到科學灌溉,相信今年藥材產量肯定有所提升。
隴西縣首陽鎮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暨省級抓點示范基地以綠色標準化生產體系為核心,依托“良種供應+種苗補貼+技術集成+基地示范”的全鏈賦能模式,面向農戶搭建起看得見、學得懂的田間課堂和實訓基地。
同時,通過推廣節水灌溉和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傳遞綠色農業理念。聯動當地藥企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吸引投資,助力中藥材產業發展。
隴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彥軍介紹,我們聯合多家科研和技術協作單位,建立了200畝科研成果轉化示范園,從良種、良技、良機等方面進行了試驗示范推廣。
優質種子種苗應用、提質增效栽培模式應用、有機肥配施無機肥和微生物肥料、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化作業……5大類26項試驗在該基地的示范園正在進行。
“通過科技賦能,依托高標準梯田引水上山工程,不僅可以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實現精準灌溉加水肥一體化,還能減輕新修高標準梯田土壤板結和水肥流失,提高藥材有效含量,提升中藥材抗旱能力和綜合產能。”張彥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