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6-05
- 點擊:0
- 來源:張掖日報
張掖日報記者?段?海?雷景韜
雖然已經立夏,但地處祁連山腳下的高臺縣新壩鎮西上村還是有些涼意。高低錯落的農田里,破膜而出的紫花草、制種菠菜等幼苗正茁壯成長;三三兩兩的農戶分散在自家地里除草,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們村共有耕地2100多畝,通過積極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全村80%以上的農田都種的是耐旱、節水的紫花草、制種蔬菜等,而且全部鋪設了地膜,保墑節水。”西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飛介紹,西上、霞光、紅崖子等7個村2800人的生活飲水及1.8萬余畝耕地和林草地的灌溉用水,都是從祁連山腹地的紅塘引水渠引來的。
紅塘引水渠是高臺縣紅崖子灌區石灰關水庫的主要水源工程,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石灰關河系的“生命線”,被當地群眾稱為高臺的“紅旗渠”。
“以前種大豆、洋芋的時候,一年要澆4到5個水,如今的紫花草和蔬菜制種一年最多澆3個水,一畝地可節省200方水。”正在田間除草的村民王文昌說,調整種植結構后,不僅節約了水資源,而且每畝地能多收入1000多元。
在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同時,高臺縣還將“智慧水務”建設作為提升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關鍵舉措,實現“治水”向“智水”的轉變。去年,投資667.6萬元實施紅崖子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信息化工程。
走進紅崖子灌區水資源智慧調度中心,紅崖子水資源管理利用所副所長張賢正和工作人員根據智慧水務管控一體化平臺系統顯示的實時數據,進行水情水量比對分析,確保第一輪農田灌溉工作順利進行。
“通過這一平臺,我們實現了灌區骨干渠道流量、水量、水位在線實時監測,徹底告別了灌溉管理人員每日奔波于不同渠道量測水的歷史。”張賢介紹,智慧水務管控一體化平臺也實現了灌溉用水的精準計量,顯著提升了灌區群眾節水意識。
張賢表示,“一鍵”操作即可實現閘門的啟閉,系統自動采集閘前、閘后的水位、流量信息,并提供實時視頻監測數據。最重要的是,安裝43處“電子眼”,實現了“探頭站崗、鼠標巡邏”。通過平臺下發巡查指令,管理人員可通過手機APP進行每周一次的人工巡查,徹底結束了職工每日步行十多公里巡查河渠的歷史,實現了停水期間“無人值守”。
今年,高臺縣減少高耗水作物7.17萬畝,增加低耗水作物7.79萬畝。同時,積極推行高效節水灌溉模式,建成高標準農田49.48萬畝,其中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農田24萬畝。目前,8個大中型灌區均已建成信息化服務中心,實現了從取水口到退水口以及售水端用水全流程數據監測。去年,全縣農業用水總量同比下降11.4%,農民節水用水參與率達90%以上,水資源管理實現從“政府主導”向“全民共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