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7-01
- 點擊:0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通訊員?劉建軍
抓起一把小麥秸稈,在手里搓了搓,又湊近聞了聞……一大早,安高好就蹲在成縣紙坊鎮的麥田里,查看秸稈收割情況。
“濕度還行,得抓緊打包,再曬就太脆了,壓不成型。”安高好拍了拍手上的草屑,轉身跳上打捆機,發動機的轟鳴聲打破了田野的寂靜。
通過小麥秸稈回收再利用,讓農業產業與生態保護實現“雙贏”;引入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在黃土地里發展出一條綠色產業鏈……返鄉創業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安高好已經成為紙坊鎮農業發展的帶頭人。
從“一把火”到“一沓錢”
“以前每年夏收時節,最發愁的事情之一就是焚燒秸稈。”成縣紙坊鎮黨委書記李倬說。
秸稈處理這件“小事”,之所以能讓這位基層干部發愁,是因為牽扯到農業生產與生態環保之間平衡發展的難題。
作為傳統農業大鎮,紙坊鎮小麥種植超過1.8萬畝,產生的大量秸稈曾經只能一燒了之,不僅造成環境污染,還對鄰近地塊的農作物造成損害,鄰里矛盾時有發生。
“秸稈年年被燒掉,為啥沒人把秸稈收集起來賣出去?”由于之前看到過秸稈回收再利用的新聞,這讓安高好萌生了小麥秸稈回收的想法。
于是,安高好走訪當地養牛場,詳細了解飼料來源,和種植半夏的大戶探討小麥秸稈需求量,向農戶征求秸稈的處理意見……通過多方面考察,他發現秸稈回收再利用市場廣闊。
安高好立即把想法付諸行動。去年,在紙坊鎮的支持下,他注冊成立了隴南高好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經營小麥秸稈回收利用業務。當年,不僅將回收的500多噸小麥秸稈銷售一空,而且外調了1000多噸小麥秸稈銷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首次嘗試取得成功,給了安高好繼續深耕秸稈回收利用產業的信心。“今年我又購置了新的打捆機、拖拉機等設備,加大小麥秸稈的回收力度,預計回收要超過3000噸。”安高好說。
安高好的努力不僅為家鄉的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還帶動了更多農戶實現了就業。在公司常年務工的有11人,農忙時最多達20多人,按照工種不同,每天工資100元到300元不等。
從“一個產業”到“一個產業鏈”
“啥時候來收秸稈?”
“我需要的秸稈今天可以送到嗎?”
麥收時節,安高好的手機總是響個不停。
“不要急,保證按時完成,讓您滿意。”安高好總是耐心地回復每一位客戶。
安高好的小麥秸稈回收產業,不僅將秸稈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更為當地的農戶和養殖產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我們對秸稈回收農戶每畝優惠10元,每畝秸稈回收大約20元,讓農戶每畝能多收入30元,僅麥收季就為紙坊及周邊農戶增收60多萬元。”安高好說。
“去年以來,我們養牛場從安高好公司購買小麥秸稈600多噸,每噸飼草價格比外地調運要便宜500元左右,能節省不少。”紙坊鎮養牛大戶馮文生說。
半夏種植是紙坊鎮特色產業之一,需要大量的小麥秸稈來保護半夏幼苗生長,安高好公司小麥秸稈回收,解決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
“我今年種植半夏35畝,從安高好公司購買小麥秸稈6噸多,比原來從外面購置節省3000多元,而且隨用隨取,方便又省心。”紙坊鎮草壩村種植大戶鄭芳成說。
在安高好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廢棄秸稈回收。
從“一個夢想”到“一個龍頭企業”
走進紙坊鎮大營村的小麥收割現場,大型聯合收割機穿梭其中,麥穗被卷入機械后“吐出”一行行小麥秸稈,緊隨其后的打捆機將散落的秸稈迅速聚攏,隨之壓實、捆扎、裝車。
從農村走出去的安高好深知農民的辛苦,更懂得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
對此,安高好創辦了成縣瑞琪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現在種地輕松多了,收麥有收割機,耕地有拖拉機。”紙坊鎮紙坊村村民陳潘貴說。
“現代化的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安高好感慨,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與高效。
談及未來,安高好的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正在計劃擴大合作社的規模,引進更多先進的農業機械和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幫助更多人走上富裕的道路。”
晚風吹過麥茬地,沙沙作響。
這聲音在安高好耳中,比任何音樂都動聽——那是黃土地上綠色財富拔節生長的聲音,也是新農人夢想變成現實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