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7-02
- 點擊:0
- 來源:天水日報
據天水日報報道【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張彬霞?趙軍霞】金色麥浪翻滾,聯合收割機轟鳴駛過,飽滿的麥粒如金色瀑布般傾瀉入倉……6月28日,位于秦州區中梁鎮的天水市農科所小麥研究中心中梁試驗基地內,一場承載著科研人員數年心血與收獲喜悅的小麥收割正式啟動。
天水市農科所小麥育種工作始于1962年,至今已有60余年歷史。在一代代科研人員的接續努力下,累計育成“天選系”和“中梁系”小麥品種120余個。當天,試驗田里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工人操作聯合收割機高效作業,科研人員手持鐮刀在人工區域細致收割。前者負責大面積試驗田的快速收割,后者則專注每一份小麥材料的完整保留——這些材料對后續研究至關重要。
收割現場,科研人員將小麥分袋封裝后帶回實驗室,進行產量測定、性狀分析等系列檢測。“從雜交選育到品種定型,需歷經10余年時間。期間需通過不同環境下的種植試驗和層層篩選,最終選出綜合性狀優良的新品種進行推廣。”市農科所小麥研究中心研究員岳維云介紹。
一粒良種,只有播撒在廣袤田野才能真正發揮價值。岳維云告訴記者,“中梁系”品種以抗旱育種為核心目標,目前累計育成40余個品種,在抗旱性、抗病性及產量方面表現突出。“如‘中梁44’‘中梁34’‘中梁51’等新品種,在今年干旱條件下,在張家川、清水及渭河以北地區仍保持穩定產量,深受農戶認可。”
市農科所小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希恩表示,團隊聚焦抗銹病、高產優質冬小麥新品種選育,從秋播到次年六月中下旬收獲期間,需全程開展精細田間管理及性狀記錄,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盡管今年遭遇干旱,但通過增施有機肥、深耕保墑等措施,產量與品質仍達預期目標。”岳維云表示,本次收割不僅是對科研工作的年度檢驗,更將為優化育種策略積累數據支撐。接下來,團隊將結合檢測結果調整種植方案,為培育更適應區域氣候的新品種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