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7-22
- 點擊:0
- 來源:天水日報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劉曉亞 實習生 石瑞瑞
盛夏的小隴山林區松濤陣陣,清風徐徐。走進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黨川林場的林下空地,瑩瑩綠草間插著的每面小紅旗都標記著一窩藥用植物豬苓的種植點。
7月18日上午,黨川林場燕子關森林經營管理所4林班22小班區域內,林場副場長楊小中正和職工一起為豬苓種植區除草。“今年新種植豬苓150畝,按照藥用需求至少要生長3年以上才能收獲。”楊小中介紹,“林場自2024年累計種植豬苓350畝,根據觀測數據,目前長勢良好,預計采挖期每窩收益可達投資額的3倍以上。這既保障了林業主業發展,又通過林下種植實現了經濟增收。”
炎炎夏日,龍門林場生態經濟科副科長高鑫仍在潮濕的猴頭菇種植棚內查看菌菇長勢。該場食用菌種植區專注于椴木木耳、金耳菌、榆黃菇等珍稀品種的種植與研發,通過科學管理實現了綠色低碳發展。
“今年已采收2000多斤鮮猴頭菇,每10斤鮮菇可加工1斤干菇,目前產出200多斤干菇,市場均價約200元每斤。”高鑫表示,林場選用適應當地氣候的低溫菌種,全程無農藥添加,產品深受市場認可。
在食用菌種植區旁,一片采用陜西洋縣180天生長期稻種的無公害稻田格外醒目。高鑫介紹,林場創新采用稻魚共生模式,既實現了循環經濟,又為野生鳥類提供了覓食環境。
同樣,在百花林場生態經濟示范園內,新引進的黃背木耳長勢喜人,每個菌棒上都簇擁著碩大的鮮食性木耳,單朵重量可達半斤,工人正將數千個菌棒排成菌棒墻,嘗試新的種植模式。
“我們依托成熟技術和市場調研,今年初決定發展黃背木耳產業。”百花林場副場長王貴子說,“首批3萬斤訂單已簽訂,將全部發往成都。”
與此同時,成都客商黃明貴正在氣調庫指揮工人裝載預冷后的黃背木耳。“這次收購2萬多斤,明日即可送達成都市場。”黃明貴表示,該產品在當地食材市場頗受歡迎。
近年來,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靠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堅持培優增效,全力構建“4+N”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在保障林業主責主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充分利用林下空地和可利用剩余物,加快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種苗花卉、綜合經營四大支柱產業和森林旅游、蜜蜂養殖等多產業的長鏈條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建立林下經濟技術服務體系和技術創新中心,持續推進“年種植林藥1000畝、林菌100畝”目標。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育林藥林菌4858畝,建成生態景觀樹木園462畝,形成了林藥、林菌、林果、林蜂等多元融合發展的產業新格局,林區林下經濟總產值得到顯著提升,有效帶動林業職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