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7-25
- 點擊:0
- 來源:定西日報
新定西·定西日報記者?魏璐
七月的定西,陽光把黃土地曬得滾燙,田壟間的馬鈴薯葉卻透著沁人的綠。
7月23日,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媒體記者踏上這片“中國薯都”的土地,在馬鈴薯大會的觀摩之旅中,探尋一顆小土豆的“破圈”之路。
實驗室里的“生命密碼”:科技為薯種注入“金基因”
觀摩的第一站,是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的“魔法工坊”。這座1998年誕生的產業先鋒,最早將脫毒種薯技術帶到定西,如今已是名副其實的“育種大腦”。
從實驗室到育苗區,從種植大棚到分揀區,一條完整的“薯種誕生鏈”清晰鋪展。
組培室里,脫毒苗瓶整齊列隊,嫩綠的莖葉在特制營養液中舒展——這是研究所的“核心機密”,包含著馬鈴薯生長所需的全部營養。
“從這些瓶子開始,一粒定西薯種的旅程就啟程了。”所長李進福輕撫培養瓶,話語里滿是自豪。
智能溫室里,時間被科技按下“快進鍵”:小苗移栽后十多天便初具形態,90天就能長成拇指大小的“原原種”。
“我們未來目標是讓每一粒的大小更趨一致。”李進福指著不同規格的種薯說。這座占地560畝的研究基地,配備3500平方米組培室、260座溫網室、3000平方米霧培室及國際水準的病毒檢測室,2023年新建的2萬平方米智能溫室,更是讓年產能1.2億粒原原種的底氣更足。在這里,20多個中外優秀品種經過脫毒、組培、繁育的精密蛻變,最終成為支撐產業的“金種子”。
大田上的“智慧交響”:規模經營奏響振興曲
離開實驗室,觀摩團的腳步邁向香泉鎮的萬畝田間。如果說研究所是“大腦”,這里便是定西馬鈴薯產業的“肌肉群”——國際馬鈴薯種薯出口繁育基地,用規模化經營書寫著產業振興的答卷。
這片土地藏著本“發展賬”:總投資7258.7萬元的高標準農田項目,覆蓋香泉、馬蓮等4個村1.6萬畝土地。通過“高標準農田+節水灌溉+規模化經營”和“龍頭企業+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模式,3200畝流轉土地帶動4家合作社,撐起了“萬畝馬鈴薯原原種擴繁”出口基地的骨架。
“規模化不是簡單種得多,而是用智慧提效。”香泉鎮工作人員的話,在田間得到生動印證。6套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3套“四情”,大型播種機、收獲機、飛防無人機,讓這里的機械化率突破95%。更有“三會一員”體系護航,泵站與計量井的智能計量設施,把灌溉調度、水費收繳、設施維護管得明明白白,確保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產業鏈上的“共富密碼”:小土豆串起民生福祉
從智慧大田到產業鏈終端,產業的溫度,藏在務工群眾的笑容里。
在研究所的分揀車間,陳家屲村村民張桂花正麻利地分裝土豆,“在家門口干活,每天能掙錢,還能照看孫子。”像她這樣的本地務工者,基地常年保持上百人規模,其中50名工人從農民變身“產業骨干”。
“不同崗位工資有差異,最高與最低能差兩三千元,但時間靈活,多勞多得。”李進福算起收入賬。不僅如此,研究所通過土地流轉、分紅,2017年以來已向周邊村集體分紅500多萬元,帶動6個合作社、126戶農戶共享紅利。
“昔日農民變工人,就業工廠成了增收主渠道。”李進福的話,道出了產業振興的民生底色。
中外嘉賓眼中的“薯都魅力”
一路觀摩,贊嘆聲不絕于耳。
人民網甘肅頻道記者米媛坦言:“以前只知道土豆能炒絲,這次才懂背后的科研付出,小土豆的大產業太讓人震撼。”
來自希臘的客商lucas,此次被定西土豆圈了粉:“我已經在考慮引進品種到希臘試種。”他還不忘為東鄉土豆片和定西寬粉點贊,笑稱要帶些當“伴手禮”。
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首席科學家Philip?kear的評價更具分量:“定西的現代化設施和國際合作模式,不僅照亮了甘肅的馬鈴薯產業,更輻射了周邊省市,這種領導力讓人欽佩。”
觀摩結束,車隊漸行漸遠,李進福站在研究所門口,望著連片的薯田:“我們不僅要讓定西土豆走上更多國家的餐桌,更要讓中國馬鈴薯技術走向世界。”
風拂過田壟,馬鈴薯葉沙沙作響,像是在應和這個關于科技、合作與希望的約定——在這片黃土地上,小土豆的“破圈”之路,正通向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