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07
- 點擊:1
- 來源:定西日報
新定西·定西日報通訊員?康應祥?柴宏文?曲兵紅?侯樹花
近年來,隴西縣聚力推動中醫藥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借助用好GAP監督實施示范建設等特殊政策,組建省市縣三級專家技術服務隊伍,破解中藥材產業關鍵技術瓶頸,集成推廣良種、良肥、良技、良作等相關技術,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水平不斷提升,助力全縣中醫藥產業邁上內涵式發展新車道。
盛夏時節,隴西縣首陽鎮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滿目蔥蘢,藥香四溢。國家中藥材產業體系專家、甘肅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王艷正帶領課題組成員,針對今年開展的生物菌劑在黃芪黨參常見病害防治和促進生長方面的試驗進行田間觀察記錄。課題組成員從土壤中成功分離獲得了適生性強、防病促生效果好的3種生防菌株,并形成了初步產品。近三年,課題組扎根首陽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圍繞隴西黃芪和黨參連續開展生物菌劑田間試驗。目前,課題組已通過對生物菌劑生產工藝進行優化,形成了可濕性粉劑及固體發酵菌劑等產品,申請發明專利1項。
甘肅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王艷說:“(生物菌劑)對黃芪麻口病、黃芪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達到了70%以上,對于根長、根粗分別增長了20%和10%,產量增加明顯。后期將繼續對篩選出的生防菌劑在多種中藥材上進行大田防病促生試驗,進一步積累數據,形成擁有自主產權的微生物菌劑產品,并進行成果轉化及應用,為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今年,像王艷教授一樣,來自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技總站和甘肅省農科院、定西市農科院等12家省市級科研院校的研究團隊在隴西縣首陽鎮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圍繞生物菌劑、新型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中藥材抗旱栽培和機械化移栽技術應用等方面開展試驗研究26項,讓這里成為全省中藥材領域良肥、良技、良作技術試驗研究和集成示范高地。
盡管今年前半年天氣干旱,但首陽鎮王家磨村村民牛俊杰家位于首陽鎮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的黃芪育苗田長得格外歡實。今年,隴西縣中醫藥研究院在基地開展黃芪種子丸粒化育苗試驗,他家的三分地被確定為試驗田。
牛俊杰告訴筆者,以前他家育苗采用大田撒播育苗方式,種子用量大,正常年景種子出苗也不足六成。遇到春夏連旱嚴重年份,育苗幾近絕收。今年,縣中醫藥研究院給他家投放了5公斤黃芪丸粒化種子并按照地膜穴播覆沙技術開展了三分地試驗育苗。從今年端午節下種到現在兩個月時間,黃芪種子出苗率達到95%以上,而且病蟲害發生少,雜草少,長勢整齊。
好種育好苗,好苗種好藥。近年來,隴西縣致力于提升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化繁育水平,建成全省首個中藥材種子標準化加工車間,今年精選加工中藥材標準化種子200多噸。縣中醫藥研究院在首陽鎮和雙泉鎮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主要針對黃芪、黃芩中藥材種子開展丸粒化包衣育苗、機械起壟育苗、生物菌肥和肥效試驗等20多項。
隴西縣中醫藥研究院高級農藝師唐正興說:“主要是黃芪、黃芩種子包衣試驗,通過不同配方及同配方不同劑量的試驗,總結出對病蟲害防治效果最好的包衣配方,為明年的大面積推廣中藥材包衣種子做基礎工作。”
圍繞黃芪、黨參、黃芩等大宗道地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新品種選育、病蟲害綠色防治和高產栽培、機械化移栽等技術開展攻關研究與推廣示范,這是隴西縣推動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近年來,經過與省市各級科研機構的技術協作與成果轉化,隴西在中藥材種苗繁育方面,積極開展中藥材種子標準化加工,大力推廣地膜穴播覆沙育苗技術;在中藥材科學施肥方面,積極推廣“有機肥+無機肥+微生物菌肥”的模式,替代傳統農藥化肥,確保中藥材品質;在中藥材栽培模式方面,大力推廣中藥材輪作倒茬、覆膜防旱保墑、地膜露頭栽培等模式,提升了中藥材種植效益。
隴西縣農技推廣中心助理農藝師劉云霞說:“通過技術人員包鄉,每年開展中藥材標準化技術培訓30多批次,參訓人員達2萬余人次。目前,全縣中藥材標準化率達到85%以上。”
近年來,隴西縣先后培育隴芪系列、渭黨系列、中柴系列等中藥材品種10多個,制定的28個技術操作規程頒布為甘肅省中藥材地方標準。全縣中藥材年種植面積穩定在53萬畝以上,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面積穩定在6萬畝以上。隴西縣被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授予“‘三無一全’基地建設示范縣”和“2025年鄉村振興道地藥材發展示范縣”稱號,被工信部和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國家級中醫藥原料生產供應保障基地”和“國家區域性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