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12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劉玉璽
清晨白水江畔的薄霧中,文縣尚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菌棚里,村民正細心查看羊肚菌菌絲。“以前種玉米畝收入僅千元左右,現在跟著合作社干,技術員手把手教,賺得更多。”務工村民的話語里滿是喜悅。
這份增收底氣,源自文縣辰德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的“科技賦能+抱團發展”之路。該合作社理事長甄鐸坦言,“起初因技術不成熟、品種單一吃過虧。”為此,他們主動與省科學院生物所、市農科所等科研單位合作,聘請12名市縣專家擔任技術顧問,成立了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和創新服務中心,食用菌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讓山間地頭的“小菌菇”變成了群眾致富的“金疙瘩”。
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科技是關鍵。在科技大棚內,恒溫環境中培育的菌株經過篩選,3個適配文縣海拔氣候的羊肚菌優質品種脫穎而出。“生態高效栽培技術讓畝產從300斤提至650斤,農藥殘留幾乎為零,全程標準化種植讓產品直供高端市場。”甄鐸手持飽滿的羊肚菌,難掩自豪。
科技賦能產業,致富底氣更足。如今,該合作社自建50畝種植基地,通過“一帶一”技術幫扶,輻射周邊群眾種植30畝,還在中寨、橋頭等鄉鎮指導發展140余畝基地。
產業穩步發展,離不開創新模式支撐。合作社推行“政府引導+公司+合作社+科研基地+農戶+互聯網+區域聯盟經銷”的綜合模式,融合農村“三變”改革與特色產業培育。電商直播間里,主播推介著“文縣高山珍品”,訂單不斷跳動,帶著“文縣印記”的食用菌通過物流發往全國。
目前,文縣辰德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年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有效帶動周邊群眾人均增收超3000元,成為“致富引擎”。文縣蔬菜中心主任王海鵬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支持合作社建強產業鏈,讓更多群眾受益。”
在烘干車間與晾曬場,菌菇清香彌漫。文縣富民公司負責人舒廣站在新建的冷藏保鮮庫前,望著滿載鮮菌的貨車駛離,信心滿滿。舒廣說:“下一步,我們要建深加工生產線,開發菌菇醬、菌湯包等產品,讓文縣食用菌從‘鮮貨’變成‘俏貨’,真正把小產業做成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