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9-02
- 來源:天水日報
據天水日報報道【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裴婷婷?張雷】武山縣西梁區域涉及四門、洛門、城關三鎮25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11萬畝,雨熱同季,復種短茬秋菜條件優越。近年來,武山縣持續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西梁區域創新探索并深入實踐“西梁模式”,通過科技集成、機制創新、主體聯動,有效破解旱作農業發展難題,走出了一條節水增效、穩糧增收、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聚焦發展瓶頸,科技賦能破解“水”“土”難題。實施“集雨節灌”,精打細算用水,大面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有效保障了關鍵生長期用水需求。開展“改土培肥”,厚植耕地地力,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深松深耕技術應用面積達90%以上,有效增強了蓄水保墑能力,形成了“4321”協調平衡的種植結構。“良種良法”驅動技術落地,引進、篩選、推廣優質抗旱品種,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推動農機農藝融合,推廣小型輕便農機具,核心區機械化作業率達85%。構建“縣級專家包片、農技人員蹲點、鄉土人才示范”三級服務體系,年均開展技術培訓300余場次,培訓群眾2.5萬人次,確保技術精準入戶到田。
聚合機制要素,激活產業發展內生動力??茖W布局,打造10萬畝優質玉米、5萬畝脫毒馬鈴薯、3萬畝道地中藥材、2萬畝小雜糧四大旱作特色產業帶,成功引進培育“隴上農豐”“武山薯業”等5家龍頭企業,發展馬鈴薯淀粉、小雜糧精包裝、中藥材切片等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爸黧w帶動”提升組織化水平,鼓勵開展土地托管、半托管服務,年托管服務面積達12萬畝,有效解決小農戶“不想種、種不了、種不好”問題。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模式,帶動核心區農戶戶均增收3500元以上。創新金融支持,開展馬鈴薯、玉米等特色農產品保險,參保面積達15萬畝,有效降低生產風險。
突出發展成效,山區沃野煥發蓬勃生機。在降水未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核心區糧食單產較推廣前平均提高25%以上,其中玉米最高單產突破700公斤/畝,旱作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單位面積水資源產出效益提高40%,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并穩步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旱作特色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0%以上,核心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來自旱作農業的貢獻率超過60%,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自2005年以來,“西梁模式”已在全縣15個鄉鎮全面推廣,覆蓋旱作耕地面積58.94萬畝,為種植農戶增加純收入達94803.8萬元,成為引領山區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