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8-11
- 點擊:1404
- 來源:甘肅日報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西北研究院院長?笪曉軍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省作為典型的欠發達地區和資源型省份,自然區位和經濟基礎與發達省份相比有著諸多差異。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必須立足省情,探索高質量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對策。
我省城鎮化發展具有十分明顯的時代特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城鎮化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建國初期的重點工程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使得全省城鎮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總體來看,我省城鎮化發展趨勢與全國基本同步。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86個縣(市、區)。其中,5個縣級市、57個縣、7個民族自治縣、17個市轄區,建制鎮有892個(含64個縣城)。全省常住人口從1949年的968.45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2501.9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從1949年的91.66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1306.7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9.46%提高到52.23%。城鎮成為承載人口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載體。
當前,我省城鎮化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滯后。七普數據顯示,我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66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0個百分點左右。二是城市與人口分布錯位,城鎮化水平地區差異明顯。七普數據顯示,河西走廊區域人口僅占全省人口的17.60%,卻布局有5個地級市,城鎮化發展“東弱西強”的格局明顯。三是城鎮規模普遍較小,分化比較明顯。我省沒有特大城市,大城市僅有蘭州,三分之二以上的縣城常住人口在10萬人以下。七普數據顯示,全省僅有蘭州、嘉峪關、臨夏、甘南4個市州常住人口增加,其余10個市人口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四是公共服務設施與城鎮化水平不相適應。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人口增加,但公共服務設施的數量卻未相應增加,教育、醫療、養老等設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我省城鎮化格局正處在調整期,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需求也在發生代際轉換,兩方面力量共同作用使得“十四五”時期成為我省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要以問題為導向,從基本省情入手,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精準制定完善城鎮化發展政策體系,使更多人民群眾享有更高質量的城鎮化。
一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兩翼,都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兩者相輔相成,互聯互動。要發揮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共生效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協同推進城市更新和村莊整治,統籌治理“城市病”與鄉村“空心化”。
二是優化城鎮化布局。堅持“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心即“蘭白核心都市圈”,兩翼為西翼(河西走廊經濟帶)和東翼(隴東南經濟帶),市州層面應突出比較優勢,形成若干個城鎮化發展組團。蘭白核心都市圈是“省會城市—蘭白都市圈—蘭西城市群”空間鏈上最為關鍵的一環。亟需建設定西—平涼鐵路,加強中心與東翼特別是平慶組團的快速聯系。著力推進酒嘉同城化建設,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引領西翼發展。
三是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多渠道、市場化的融資機制,為城鎮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撐保障。探索提高城鎮對農業轉移人口、移民的開放度和包容性的路徑,要讓更多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得下”“過得好”。健全“要素隨人走”機制,在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戶權利的前提下,探索農村“三權”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鼓勵引導農民進城落戶,鼓勵舉家進城落戶且有穩定就業收入的承包戶轉包、轉讓土地承包權。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
四是編好國土空間規劃。全省上下正在編制“四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要利用好這次規劃編制的窗口期,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引領全省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規劃要應用好“雙評價”“雙評估”等專題成果,科學劃定“三區三線”,明確城鎮化重點發展區域;要尊重客觀規律,合理把握城鎮化的速度和節奏,確定我省的適宜城鎮化率;要合理確定生產空間布局,發揮好工業園區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通過產業空間和城鎮生活空間的有機互動和共融,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