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11-26
- 點擊:1227
- 來源:甘肅日報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砥礪奮進。
平涼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平涼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平涼市委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緊依靠和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忠誠擔當、攻堅克難、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全力以赴打贏三大攻堅戰,圓滿完成市第四次黨代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均取得了顯著成就,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建引領?筑牢發展基石
平涼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平涼市委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堅持政治把舵、組織夯基、創新增效、隊伍保障,形成了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平涼實踐”,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
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定不移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為把黨建責任落實好,平涼市委每年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頭示范,市委常委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調研,建立并落實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五個一”責任清單制度,壓緊壓實了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
圍繞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平涼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促全面規范、以“四抓兩整治”促全面提升。在農村,全面推行“四鏈”建設。在城市,推行“一核多元”引領基層治理模式。在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兩新”組織中,分別推行“6+X”“雙培雙促”“雙融入”和“三崗聯創”模式,分類施策推進各領域黨組織全面達標創先。
創新是基層黨組織永葆生機的力量源泉。從創新工作推動、分類指導、基礎保障等制度機制和工作舉措入手,平涼研究制定了《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規劃》《強化黨建引領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改薄倍增”行動方案》等10個方案,推動資源力量和政策措施向基層一線傾斜、向重點領域傾斜、向矛盾問題傾斜、向薄弱環節傾斜,一批突出問題和短板弱項得到了有效解決。
高素質的黨員干部和人才隊伍是黨的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障。平涼樹立注重實干實效的鮮明用人導向,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奮力擔當平涼高質量發展新使命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暢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有關干部交流渠道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先后提拔使用128名在一線工作中敢擔當善作為、實績突出的優秀干部。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人才培養引進工作的實施意見》《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大力實施“百千萬崆峒英才”計劃,組織推進鄉村振興“五個一批”人才計劃,面向社會引進各類急需緊缺人才1216名,簽約引進教育、衛生、農林等領域專業人才2406名……人才保障支撐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
經過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平涼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質”和“量”的同步提升,實現了“融入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良性循環。
站在新起點,平涼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三新一高”要求,堅持把學習的實際成效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勁動力,埋頭苦干、勇毅前行,鍥而不舍推動全市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引領和保障各項事業行穩致遠。(李芳芳)
轉型升級?促高質量發展

平涼中心城區綠地廣場。?楊昕
華能平涼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一角。
全市上下深刻認識和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化擔當作為,狠抓工作落實,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2020年9月28日,平涼市政府與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聯想開天科技有限公司在蘭州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平涼的產業結構由傳統層級向數字化、高端化、智能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今年8月26日,山東能源靈臺電廠項目前期工作啟動儀式在靈臺縣舉行,這標志著平涼煤電產業開發又邁出了一大步。作為“隴電入魯”工程配套項目,靈臺4×1000兆瓦煤電一體化項目正在積極推進,邵寨、赤城煤礦相繼建成,全市新增煤炭產能300萬噸。
圍繞建設隴東能源基地和國家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的目標定位,平涼市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積極推進“雙千億”煤電化冶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培育形成以煤電化產業為引領,智能光電、新型建材、農產品深加工、裝備制造、戰略新興產業梯次跟進的產業發展格局。
目前,平涼市共有各類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50多戶,從業人員5.17萬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6戶,煤炭核定產能2718萬噸,火電裝機容量418萬千瓦,水泥產能500萬噸,煤制甲醇產能60萬噸。
在重大工業項目拉動下,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76.16億元,較2015年增加128.46億元,增長36.95%;大口徑財政收入63.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83億元,比2015年分別增加15.09億元和8.11億元,增長31.37%和32.81%;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質量效益同步提升,抗壓前行的韌勁不斷增強。
平涼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建成高新技術企業3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國地聯合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個。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技術創新項目37項,研發新產品70項,取得省級新產品及科技成果9項,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019年1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肉牛種質科技創新基地項目簽約儀式在平涼市舉行。該項目位于崆峒區白水鎮打虎村,項目計劃用8至10年時間,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將平涼紅牛培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民族特色的新品種,將平涼打造成平涼紅牛國家級育種核心區,為全國其他基地大牲畜繁育和育種提供樣板,形成國際國內知名肉牛品牌和產品品牌。項目的實施將推動平涼紅牛產業邁上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為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支撐。
目前,全市建成規模化養牛場426個,肉牛飼養量達到81.46萬頭?!捌經黾t牛”取得全國第一個活牛類證明商標,在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鑒大會上獲得“品質特別獎”和“最具風味獎”。
建成葫蘆河流域國家級果品高新技術示范區和一批矮化密植示范園,蘋果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靜寧蘋果”榮獲“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最有價值十強”稱號,進入中國首批“100個受歐盟保護地理標志”名單。“莊浪馬鈴薯”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胥富春)
文旅融合?綻放多彩魅力

萬人太極拳。
柳湖公園。
平涼崆峒山云霧繚繞。?徐振華
平涼市第四次黨代會報告對“緊緊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外知名文化旅游休閑養生目的地的目標”作出具體部署。五年來,全市強力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詩與遠方”在這里漸入佳境。
平涼市堅定文化自信,按照“大產業、大融合、大建設”的發展路徑,深挖文化“富礦”,打造了一批具有平涼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城市文化競爭力和城市影響力不斷增強。平涼崆峒文化旅游節、西王母華夏母親節、皇甫謐文化節、靜寧蘋果節等節會的舉辦為平涼聚攏了超高人氣,“道源崆峒、書畫之鄉、圍棋之鄉、武術之鄉、針灸之鄉”“一源四鄉”文化品牌和“問道崆峒·養生平涼”旅游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
隨著黨史學習教育的持續深入,平涼市文旅部門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推出了十大黨史學習教育主題紅色文化線路,充分挖掘“紅色內涵”和“紅色價值”,讓紅色旅游景點成為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
全市上下以文化強市為引領,充分挖掘悠久歷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推進文旅、文藝、文創高質量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面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常態化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鄉鎮、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針對當前旅游發展新形勢,平涼市提出了“加快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的響亮口號,致力于多維度、深層次打造“全域、全時、立體、多元”文化旅游格局,為“美麗經濟”鋪就了發展底色,也為產業融合發展埋下了伏筆、提供了契機。
五年來,平涼市積極探索適合地方特色的“旅游+農業”發展模式,逐步建成了崆峒區西溝村、涇川縣鳳凰村、靈臺縣水泉村、崇信縣西劉村、靜寧縣王坪村、華亭市大南峪村、莊浪縣石橋村等多個旅游示范村。
在全域旅游發展中,平涼市秉承“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產業為支撐”的文旅融合發展理念,以重大文旅項目為抓手,加快建設獨具特色的文旅名城。五年來,全市共實施500萬元以上文旅產業項目112個,新建改造鄉村旅游道路975.4公里,實現5A級旅游景區高速公路通達,4A級景區一、二級公路連通,建成游客集散中心2個,新建改建旅游廁所220座。智慧旅游建設加快推進,全市共發展文化傳媒、旅游消費、創意設計、廣告經營等文化旅游企業928家,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8.3億元。
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眾多平涼非遺項目融入文旅各環節,大力推進文創開發,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全市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個、省級非遺項目29個,各類代表性傳承283人。平涼剪紙、面塑、馬尾荷包、掐絲畫、傳統布藝、皇甫謐養生產品、手工毛筆、銅嵌畫皮影套裝……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彰顯出平涼厚重的歷史底蘊,通過各種節會走出平涼、走向全國,成為宣傳平涼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一路走來一路歌。平涼文旅發展如大河奔流,激蕩起文化自信的澎湃潮聲。(柳娜)
????為民利民?增進民生福祉

華亭市策底鎮移民搬遷工程。
2020年,隨著平涼市中心城區電力西苑小區電梯加裝完成,困擾了李良老人十幾年的上下樓難題終于順利解決。
李良坦言,隨著年齡的增大,住在6樓的他上下樓十分困難,有時一個星期也出不了一趟門。裝上電梯以后,現在能時常出門走動了,心情也漸漸開朗起來。
隨著老舊小區改造的推進,平涼市中心城區2005年以前建成的、各縣(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基本實現應改盡改。經過改造,電梯裝上了,樓道里燈亮了,居民樓外立面翻新了,房頂漏水、管道老舊、路面不平整等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群眾的生活質量有了實實在在的提升。
民生無小事。過去五年,平涼市委市政府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辦成了一大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好事,交出了一份溫暖厚實的“民生答卷”。
打開平涼市交通發展規劃圖可以清晰地看到,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城市與農村緊緊聯系在一起。“十三五”期間是平涼交通發展史上重大項目最多、建設里程最長、投資規模最大的時期,平涼境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對外快速通道基本打通,全市1472個建制村全部實現了“兩通”目標。依托建成的各級路網,讓靜寧蘋果、平涼牛肉等農產品走出大山、暢銷全國。
在教育、醫療、就業等群眾重點關注的領域,平涼市高質量推進、高質量惠民,為群眾美好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資源整合、優化布局,盤活存量、擴大增量,五年來,中心城區新增本科院校1所、高職院校1所、基礎教育學校5所、公辦幼兒園11所,改擴建基礎教育學校3所。全市共新增園位2.01萬個、學位4.26萬個,“大班額”“擇校熱”“入園難”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實施“全面改薄”等各類教育項目1541個,新建、改擴建校舍244.7萬平方米,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真正實現“最好的建筑在學校,最美的環境在校園”。
針對群眾反映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平涼市在全省率先開展分級診療,被國家列為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報試點市;全面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市、縣區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改革后城市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下降至34.32%。
就業乃民生之本。平涼市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落實積極就業政策。舉辦創業大賽、創業成果展示推介會、大型人才招聘會,使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得到充分保障,穩住了就業基本盤,實現了就業形勢逆勢上揚。全市城鎮從業人員達到35.9萬人,較2016年底增長38.6%;城鎮新增就業16.8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6年底的1.4倍。
平涼市全面保障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連續五年提高保障標準。共納入低保范圍59653戶16.3萬人,納入特困供養范圍7109戶7517人,開展臨時救助69.7萬人次。
2020年財政用于民生支出203.8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84.1%,是2016年的1.64倍……這組數字,是平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的最好印證。(呂婭莉)
生態優先?描繪美麗圖景

莊浪梯田美景如詩如畫。
崇信縣汭河環境持續改善,吸引眾多珍貴鳥類來此棲息安家。
平涼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立市、綠色崛起、產業支撐,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鞏固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實現天藍、地綠、水清;全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構建甘肅生態安全屏障貢獻積極力量,讓廣大群眾得到更多生態福利;綠色發展理念逐步融入生產生活,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實現良性互動,綠色平涼的美麗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項目實施后,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140噸、二氧化氮排放量1090噸,對空氣質量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平涼市供熱辦主任呂廣輝介紹,中心城區先后關停拆除分散燃煤供暖鍋爐291臺1546蒸噸,實現了供熱覆蓋范圍內分散燃煤供暖鍋爐“全清零”。騰換出的原有鍋爐房用地260畝,用于小區停車、健身休閑、公共綠地等,進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為了保護好頭頂的這片藍天,平涼市持續開展工業、燃煤、揚塵、機動車和生活面源污染治理。2020年,平涼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4天,比2015年增加39天,PM10、PM2.5濃度分別下降了28.6%、45%,六項主要指標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空氣質量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平涼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平涼市與崇信縣被分別命名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與示范縣,污染源普查和排污許可工作得到國家生態環境部表彰。
2017年以來,平涼市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抓手,啟動實施了城區增綠添景、面山生態屏障、林果產業發展、綠色廊道建設、美麗鄉村綠化、生態文化建設“六大工程”,每年造林綠化50萬畝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33.1%提高到如今的33.98%,“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這一綠色愿景在平涼大地已隨處可見。
今年11月18日,50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項目在華亭開工。“簡單來說,就是把華亭60萬噸甲醇廠外排的低甲尾氣進行提純,生產出二氧化碳產品?!表椖拷ㄔO方華亭九星碳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小坤介紹,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利用低甲尾氣57.6萬噸,制取工業級液體二氧化碳50萬噸,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變廢為寶、資源循環利用。
根據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結合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平涼市精心培育發展清潔能源、文化旅游、循環農業、數據信息等十大生態產業,搭建形成了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生態產業占比不斷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實施十大生態產業項目401項,生態產業增加值103.09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21.7%,居全省第二位。(劉英娜)

靈臺縣百里鎮楊新莊村。?姚志強
蘋果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校園一隅。
平涼紅牛。
平涼市體育運動公園項目施工現場。?姚志強
平涼工業園區。姚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