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1-19
- 點擊:993
- 來源:甘肅日報
????喬偉
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根本在于鄉村黨組織過得硬、有力量。張掖市堅持把黨建引領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推動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促進組織資源、干部資源、人才資源向鄉村集聚,以組織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以高質量黨建工作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如今,在張掖的鄉村大地上,人居環境日益改善,魅力鄉村的生態底色愈擦愈亮;富民產業方興未艾,活力鄉村的產業特色愈發彰顯;基礎建設碩果累累,宜居鄉村的百姓口碑越來越好;良好風尚持續煥新,文明鄉村的治理成色更足更亮,張掖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核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
筑牢基層戰斗堡壘
推動“組織優勢”轉化為“紅色動能”
在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和梁家墩鎮6個村打破地域限制,建立片區黨委,以黨寨鎮陳寨村為中心,梁家墩鎮五號、六號村和黨寨鎮馬站、小寨、七號村為輻射,抱團發展綠色蔬菜產業。“自片區黨委建立以來,不復以往‘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局面,片區產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配套、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多元,村里人均純收入達到1.9萬元左右,比上年增加了1800元。”甘州區黨寨鎮陳寨村黨總支書記陳萬金介紹。產業優勢更加凸顯,技術人才更加集中,供銷體系更加完善,在片區黨委的領導和統籌下,陳寨村等6個村之間的壁壘限制被打破,實現了組織共建、發展共贏、鄉村共治、群眾共富。當年造棚、當年見效、當年盈利,旺季不爛、淡季不斷、四季有菜,黨寨鎮的老百姓已經走上了鄉村產業振興、增收共富的新路子。
改變絕不止于甘州區。近年來,張掖市大力推進“黨建+產業”組織振興模式,圍繞綠色化引領、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在農民合作社、專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電子商務新型經營主體等加大黨建力度,持續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打破行政區劃和行業限制,通過村村(企)合建、中心帶建、區域聯建等方式,組建中心村黨委、片區黨委或黨建聯合體等功能型黨組織57個,鏈接帶動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745個,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形成了“大帶小、強帶弱、富帶貧”抱團發展的黨建新格局。
緊扣“一升一降一強”
“換”出新氣象鍛造主力軍
今年61歲的武明是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的“老書記”。當村黨組織書記20多年來,他帶領全村人接續奮斗,南臺村實現了由窮到富的美麗蛻變,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00萬元。2020年南臺村在央視熱播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中亮相,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面對換屆,武明坦然地說:“是時候將接力棒傳給年輕人了,村‘兩委’班子換屆是事關長遠的大事,要想村子有未來,就必須讓年輕人走在前面”。“年輕人頭腦活、有闖勁,我們南臺在他的帶領下,有信心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繼續走在前。”在武明等人扶上馬、送一程的幫助下,新任的村黨組織書記張秉騰干得不錯,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張掖市緊扣素質明顯提升、年齡大幅下降、能力顯著增強的“一升一降一強”目標,高質量完成鄉村領導班子換屆工作。全市60個鄉鎮選舉產生新一屆鄉鎮領導班子成員590名,鄉鎮黨政正職35歲以下的達到31.7%,35歲以下的班子成員達到41.5%,較換屆前分別提高22.5和24.7個百分點;班子成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達到45.6%,較換屆前提高15.9個百分點。全市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37.6歲,較換屆前下降了7.6歲,高中以上學歷的達到97.7%,比換屆前提高了18個百分點,致富帶頭人占到八成以上,打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前沿指揮部”。
“針對鄉村振興需要和換屆后的實際,我們堅持做好‘后半篇’文章,著力加強新任鄉村干部隊伍培養管理,通過集中輪訓、導師幫帶、崗位練兵、觀摩交流、下沉調研等一系列措施,推動新任鄉村干部開局即決戰、起步就加速,著力鍛造一批引領鄉村發展的主力軍。”張掖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鄉土人才唱“主角”
“農創客”“田秀才”助力“三農”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持。新時代的新農村,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一個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農業農村“新概念”應運而生。“新概念”的實現需要項目支撐,更需要一批善管理經營的“農創客”和懂科學技術的“田秀才”牽引驅動。
在甘州區靖安鄉,一座結合了鄉村記憶和人才服務的“人才鄉寓”,創新性地將手搖拖拉機、草編筐、燒火灶臺等具有農家特色的“老物件”和提供人才服務的專家E站、產品E站、信息E站等“新事物”建在一起,在留住鄉村記憶的同時,融入了更多人才服務元素。甘州區靖安鄉黨委書記管維榮說:“靖安鄉‘人才鄉寓’承載著信息共享、平臺智庫、人才孵化、產品展示、創意對接、休閑交流等功能。我們定期邀請農業各領域專家和互聯網相關人才到‘人才鄉寓’為農民群眾答疑解惑,靈活多樣地開展人才與產業對接活動,為農村基層對接各級人才政策筑巢引鳳”。
近年來,張掖市大力實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十業百社萬才”計劃,聚焦推動綠色蔬菜、現代種業、奶牛肉牛、現代化設施農業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聚合市內外高校院所106名專家人才組建10個專家服務團,“零距離”指導產業發展、服務農民群眾;篩選120個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聚集人才要素,強化人力支撐,吸納更多群眾抱團發展,高端人才把脈會診、經營人才營銷運作、技能人才生產管理,“喬灌草并茂”的鄉村產業人才格局進一步形成,有效發揮了人才催化乘數效應,厚植鄉村振興發展根基,“十業百社萬才”計劃獲評2021年度第五屆全國人才工作創新案例。
黨員先鋒引領帶動
“能人”“強人”扛起共同富裕大旗
在張掖市高臺縣新壩鎮西上村,提起黨員張立海,父老鄉親們都會豎起大拇指。2017年,張立海牽頭籌資300萬元率先在西上村集體荒地修建9000平方米的標準化養殖場,以家庭農場的養殖技術作為支撐,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高臺縣犇曦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只要你想發展,缺錢缺技術叫我!”為增加本村群眾養殖產業收入,張立海主動跑市場、墊資金,從甘肅到貴州,從貴州到廣東,他帶領著合作社股東們千里奔走,引進西門塔爾肉牛和基礎母牛240多頭,引進純種胡羊330只。如今的西上村,全村牛飼養量達到3000頭以上、羊4000只以上,畜牧業成為全村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畜牧產業收入占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從一窮二白的西上村到日進斗金的“金土地”,張立海功不可沒。
張掖市進一步突出農村黨員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抓黨員帶群眾,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緊密結合鄉村產業振興,大力實施黨員創業帶富工程,多途徑扶持農村黨員創業,積極創設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平臺,讓黨員在鄉村振興中走在前、作表率。目前,全市共培育黨員創業基地347個,引導支持黨員村干部、農民黨員領辦創辦農村經濟組織1690多個,參與黨員超過4400多人,形成了產業發展聚集黨員、黨員帶頭助推發展的生動局面,為在新起點上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積蓄了更為強勁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