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2-15
- 點擊:958
- 來源:甘肅日報
白銀區大坪農業科技示范園。?(圖片均由白銀市委宣傳部提供)
白銀區黃河白銀云客小鎮。
平川區漢服愛好者在小黃灣景區游玩拍照。
靖遠縣花兒新村安置定西市岷縣、漳縣兩個地震災區的群眾1690戶7713人。如今,安置區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振興有序銜接……近年來,白銀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緊緊圍繞鄉村振興“二十字”總要求,搶抓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綜合示范區建設發展機遇,著力構建大農業發展格局,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勢頭強勁,農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亮點,為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年伊始,甘肅日報社、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新春走基層——走郵路?看新局”全媒體采訪小組走進白銀農村,感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新變化,體驗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氣象,記錄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新風貌。
構建新格局,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農業“興”則倉廩足,產業“興”則百姓富。白銀市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總結推廣“脫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的發展模式,培育形成“十一大特色產業”,建成扶貧車間92個,農戶依托產業實現增收6000元以上,每家每戶都有了“旱澇保收”的增收渠道,靖遠縣三合村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在會寧縣頭寨子鎮,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強蘋果產業,蘋果成為群眾的“致富果”,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成牟家村村民李雙全有5畝蘋果進入盛果期,果園毛收入達到了10萬元。他說:“從沒有這樣開心過,現在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條件以及頭寨蘋果硒元素、維生素含量高的優勢,成牟家村把發展蘋果產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動力源,帶動村民發展蘋果種植產業,全村蘋果種植面積已達到3000畝。
前不久,記者跟隨會寧縣郭城驛鎮郵政支局的郵車來到黑虎岔村,這個偏僻的小村莊在近幾年依靠旱砂田西瓜、籽瓜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之路。記者見到甘肅護山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昕時,她正在剛建成的氣調庫里和工人一起裝運蘋果。“公司用的就是郵政快遞,快遞員每天都會上門取件,我們足不出村就把蘋果賣出去了。”趙昕笑著說。
趙昕以前在江西的一家國企工作,她兼職開起了網店,幫助會寧老家的鄉親們銷售蘋果。趙昕說:“以前發貨時,先得把蘋果運到鎮上,訂單發出也得自己追蹤。自從用了郵政的快遞,在村里就能發貨,后期的跟蹤服務也不用操心了。”
郵路暢通了銷路,趙昕的蘋果越賣越火。到2018年,她干脆辭職回到家鄉,成立了公司,并利用各大網絡銷售平臺覆蓋了全縣蘋果主產區的銷售,將優質蘋果資源銷往全國各地。
村支書趙國佑介紹說:“會寧郵政部門每年在銷售季派出項目組來到村里,幫助瓜農專門定制包裝,并通過網絡寄遞西瓜、籽瓜,改變了過去收益低、增收速度緩慢的狀況,讓西瓜、籽瓜真正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為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近年來,白銀特色富民產業已經形成了“小氣候”。全市建成脫貧產業園330個、特色產業園403個,從無到有培育形成肉牛、羊、瓜菜、果品等“十一大特色產業”。同時,全市區域產業完成“全布局”。會寧縣構建以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農業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靖遠縣構建以北畜南菜+杞瓜棗梨+高效農業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景泰縣構建以魚米糧倉+現代園區+戈壁農業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白銀區構建以東棚西加+物流倉儲+休閑農業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平川區構建以茄果芋藥+陶瓷小鎮+黑驢養殖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
增添新動能,農村三產加速融合
白銀市近年來積極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發展,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
如果說“土氣、老氣”是過去鄉村的代名詞,那么,“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生態農業為本”就是現在白銀農村的真實寫照。
會寧縣郭城驛鎮紅堡子村,因紅軍會師之后駐扎于此而得名,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紅色文化資源富集之地。村黨委書記齊占虎說,在紅色精神的傳承下,村里的群眾干事團結,努力奮斗,發展起了特色蔬菜、優質蘋果、砂田西瓜等產業,富裕了起來,為鄉村振興開了好頭。
依托村里的紅軍長征紅堡子紀念館,紅堡子村近年來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鄉村旅游發展資源,用“紅色基因”為鄉村振興強心鑄魂,推動全村高質量發展。齊占虎說:“我們將加大紅堡子村烈士陵園及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力度,爭取把紅堡子村打造成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基地,全方位、廣渠道、多層面不斷拓展致富路子。”
在白銀市,紅堡子村激活自身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并不是個例。全市不斷推進鄉村旅游由觀光型為主向鄉村休閑度假型和生活體驗型轉型升級,改善鄉村旅游發展環境,規范鄉村旅游市場秩序,提升鄉村旅游質量品質,以游強鎮,以游興村,以游富民。
同時,積極探索建設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推動鄉村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發展,打造了白銀大坪、水川康養、平川陶瓷、五佛魚鄉等13個田園綜合體和特色小鎮。“田園優美、人文韻美、經濟富美、生活和美”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展開,美麗鄉村建設已經成為引領鄉村發展的典型,成為鄉村旅游、投資開發新的熱點。
此外,全市借助“天下幫扶”電子商務幫扶信息平臺,上架全市農特產品420多種,爭取眾多電商企業落戶白銀,打造農業眾創空間大廈。同時,舉辦高素質農民網紅培訓班,培育了大批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經理人、農村創新創業青年,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數字經濟活力。
打造新鄉村,農民幸福感持續增強
生態宜居是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年來,白銀市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入點,堅持規劃引領、示范帶動,集中力量創建美麗鄉村,“環境美、產業優、生活好、鄉風淳、文化厚”的幸福和諧美麗宜居鄉村正在形成。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在會寧縣柴家門鎮童家灣村,詩詞中對美麗鄉村的描述已經逐步實現。在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進程中,當地政府重點對童家灣的“顏值”進行打造,以“生態、休閑、游樂”為主線,建設了柴門、觀景臺、白楊林等景觀,打造童趣街巷、童年游戲墻等主題,傾力“描繪”一個集生態秀美、村容整潔、鄉村文明于一體的魅力鄉村。
在童家灣山間紫香農家樂整潔寬敞的院子里,農家樂負責人張清梅正忙活著。“院里的長廊是由政府出資建設,食材除了自己種的,其余均來自村里的蔬菜合作社。”張清梅說,“我們這個村子打造得很漂亮,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這里玩。”
目前,白銀市已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169個,創建“五星級”鄉村50個,打造花村·顧家善、谷倉·田家坪、紫香·童家灣、稻香村·瓜園、桃花村·紅峴臺、古村落·小黃灣等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大水公式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小黃灣等5個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景泰縣上榜2020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白銀市突出規劃引領作用,遵循不搞大拆大建,確保開發與保護同步推進的原則,以科學規劃為先導,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搞建設。同時,補齊人居環境短板,堅決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硬仗,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好頭、起好步。
在頭寨子鎮中灣村,一條2.2公里的硬化路去年通到村里的花溝組,在解決村民出行問題的同時,提供了便利的務工平臺,獲得了村民們實實在在的稱贊。
村民杜學斌說:“原先的路是土路,下雨天就無法出行了,村民有急事都不能走。現在這條路修好之后,下雪、下雨就不愁出行了,我們非常高興。”
目前,全市5個縣區69個鄉鎮702個建制村全部通水泥(瀝青)路,具備條件的515個建制村全部通客運班車,151個建制村通城鄉公交車,36個常住人口較少的建制村通電話預約車,全面實現了農村公路“兩通”目標。
一條條公路直通家門口,一個個富民產業鼓起“錢袋子”,?一幢幢美麗新居拔地而起……小康路上,不掉一人;振興路上,不落一村。未來的藍圖已經繪就,白銀市將緊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立足鞏固、圍繞拓展、著眼銜接,讓鄉村振興的“脈動”更加澎湃、更加有力。
【記者手記】美好生活,寫在每一張笑臉上
甘肅日報社、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新春走基層——走郵路?看新局”全媒體采訪,為記者提供了一個到農村近距離體驗變化的全新視角——“郵政綠”成為媒介,郵路成為紐帶,郵政工作人員成為鄉村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郵路連接千家萬戶,也連接起摸得著、看得見的一個個令人欣喜的變化。在郭城驛鎮郭城村,從靖會電力提灌工程管理局退休的陳廣智種了一輩子蘋果,是遠近聞名的“土專家”,但一直對蘋果銷路束手無策。去年,郵政上門服務,讓他和子女們開始了網絡銷售,過年前后售出了8萬斤蘋果。
“以前幫助村民種蘋果,現在開始幫助銷蘋果,郵政的一項服務改變了多少年能種不能銷的問題。”采訪期間,陳廣智一直笑容滿面。
同樣的笑容,也出現在護山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昕的臉上,以前在江西一家國企工作的她,回到郭城驛鎮老家,成立公司幫鄉親們賣起了蘋果。她的愿望是,將深山里的原生態蘋果,通過網絡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村里人富起來。
“從汽車內燃機設計專業,到銷售蘋果,我的事業能有這么大的轉變,是因為有家鄉蘋果產業的發展壯大做支撐。”趙昕的笑容里,有自己“成功轉型”的欣喜,更多的是對家鄉產業興旺發展的信心。
一路走,一路看,鄉村振興帶來的顯著變化,對美好生活充滿希望的笑容掛在每一個受訪者的臉上。走郵路,看新局,一串串數據催人奮進,一幕幕美麗如畫的場景,正在抒寫白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壯美藍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鞏?煒?李滿福?陳?泳?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景永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