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3-09
- 點擊:1074
- 來源:甘肅日報
????張會平
推進宜機化改造,讓農機服務有陣地;加大政策扶持,讓農機裝備有品質;強化改革創新,讓服務體系更完善。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農業機械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推進農業機械裝備發展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的客觀要求,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的現實需求。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蓬勃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結構的快速變化,“地由誰來種、地該怎么種”的問題值得深思。臨洮縣瞄準農業生產需求,加快補齊農機裝備短板、組織“產學研用推”各方優質資源協同攻關,結合本地實際構建起“鄉有農機合作社、村有農機服務隊、社有農機專業戶”的全覆蓋、立體式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了農機“耕種收”作業服務在全縣適宜地區全覆蓋。下一步,還將在土地宜機化改造、政策扶持、工作機制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更為有益的探索。
推進宜機化改造,讓農機服務有陣地。以土地碎片化治理和宜機化改造作為破解機械化水平瓶頸的突破口,因地施策,不斷改善“宜機化”條件,逐步破解機械化水平瓶頸。一是開展土地碎片化治理。地塊大小、道路條件等因素會影響機械化耕作,要將滿足機械化耕作作為土地治理等項目實施的必要條件,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產權明晰、大塊經營的原則,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撂荒地整治,有計劃地對農村閑散土地進行相對集中、對現有地塊進行整理合并,以滿足機械化耕作要求。二是積極推進土地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農業生產領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土地集約化規模經營是大勢所趨。土地流轉必須在穩定農民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性,通過典型示范、算賬對比等方法,引導農民自主參與,建立“一企(社)一基地”。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根據機械化耕作的特點,以土地面積較大,作物以玉米、馬鈴薯、中藥材等為主的山坪區為重點,推進種植模式、作物品種宜機化,逐步探索和完善精細作業的模式和方法,拓展農機應用場景。
加大政策扶持,讓農機裝備有品質。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切入點,要從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進行重點扶持。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規范高效實施農機補貼、深松作業補貼等政策,進一步加大農機服務隊機具獎補政策扶持力度,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農機作業補貼、農機報廢更新補貼等方面進行縣級財政補貼,調動農機手和農戶更新換代廢舊機具的積極性。二是加快推進農機裝備研發。以農機抓點示范項目為抓手,按照“馬鈴薯抓聯合收獲促轉型升級,中藥材抓研發生產促重點突破,糧食作物抓機具推廣促全程高效”的總思路,積極爭取農機裝備研發項目,加大關鍵裝備研發投入,切實解決缺門斷檔、無機可用的問題。三是提高農機服務質量。著力提升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發揮聯系農機戶與廠家的橋梁紐帶作用,深入農機戶當中,認真了解農機戶的真實需求,同時把廠家的一些新產品、新技術帶到農戶手中,從產品的宣傳及機械的維修、保養、配件供應為農戶提供一系列服務,切實提高農機服務質量,形成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促進推廣工作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
強化改革創新,讓服務體系更完善。重點是要建立適應社會發展新形勢的服務體系,核心是增強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和可持續發展動力,使之真正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和農機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一是立足長遠抓提升。著眼于“運行管理規范、經營服務能力強、示范帶動作用大、品牌知名度高、社會影響力強”的建設標準,指導農機專業合作社不斷完善運行機制。一方面,要健全完善農技、勞務、維修等配套服務機構,從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解決好“誰”來做的問題,避免出現“死角”。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司(合作社)各項制度,確保持續發展。二是擴展服務增效益。在培育壯大農機服務組織的過程中,注重引導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與小農戶有效銜接,從政策設計、工作導向上,鼓勵農機服務組織通過半托管、全托管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開展代耕代種代收機械服務,同時延伸開展代管代售、農資配送、農藝培訓、機具租賃等服務,實現農機農藝農資深度融合,打造“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的新型經營主體,挖掘發展潛能,增強發展后勁。三是強化培訓提能力。大力推進農技服務體系改革,以鄉鎮為單位組建強有力的農技服務隊,堅持分類指導、因材施教,針對普通農民、專業大戶、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不同群體,采用不同方法、側重不同內容,“面對面”解難釋疑,“手把手”教會農機維修等技術,培育村級農機骨干,在農業生產的主戰場中發揮引領作用。
(作者為臨洮縣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