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6-10
- 點擊:1201
- 來源:甘肅日報
天祝縣將緊扣生態功能型和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壯大特色產業,筑牢生態屏障,堅持項目為王,增進民生福祉,加快推進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縣域強則省域強,縣域活則全盤活,縣域富則百姓富。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四強”行動。強縣域,就是要把縣域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充分發揮各縣區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有效提升縣域自我發展能力,使縣域逐步走上良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為天祝縣今后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我們將緊扣生態功能型和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加快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壯大特色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充沛動能。經濟發展的基礎在產業。我們把產業發展放在首位,立足天祝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基礎條件,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檔升級現代農業,堅持向山旱地要效益,種植高原夏菜12.3萬畝、藜麥10.6萬畝、中藥材5萬畝;袋栽食用菌規模達到5000萬袋以上;特色養殖牛達到22.65萬頭、羊達到150萬只、岔口驛馬達到8000匹;打造3個萬畝示范點,帶動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融合發展文旅產業。建設華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中心、華藏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一批標志性工程,打造抓喜秀龍至天堂、祁連至大紅溝兩條精品旅游線路,力爭全年旅游綜合收入突破7億元。做好補鏈延鏈文章。高標準建設石門農業產業園,建立白牦牛肉、凍干果蔬、食用菌脆片、中藥材飲片等現代化生產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進金強工業集中區擴建增容,引進6萬噸工業硅項目,提升園區發展能力。緊跟“雙碳”目標,開工建設華電公司20萬千瓦和浙江運達5萬千瓦風電項目,推動松山灘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建設。
筑牢生態屏障,為高質量發展厚植綠色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勇擔黃河流域上游生態保護重任,努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400公里風情線綠化及改造提升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000畝、國儲林建設5000畝、通道綠化400.7公里、義務植樹100萬株,持續改善縣域生態環境。推進污染綜合防治,促進“十四五”能耗雙控指標分解落實,建立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工作機制,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清潔村莊行動,推進1000人以上聚集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治理。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建設“無廢城市”。加快生態價值轉化。探索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計量,圍繞原生態農產品和文化旅游,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堅持項目為王,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根基。通過擴大有效投資,可持續增加社會民生服務的供給能力。我們將全力以赴抓項目、擴投資、促發展,堅持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持續壯大縣域經濟。提高“謀”的水平。圍繞產業培育、基礎設施、民生事業等方面,謀劃儲備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168項,總投資190.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85億元,實現“儲備一批、新開一批、在建一批、投產一批”良性循環,動態儲備5000萬元以上項目20個以上、過億元項目10個以上。增強“抓”的能力。發揮項目建設政策研究、資金爭取、項目前期3個專班作用,制定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用地、政府投資項目、財政資金等管理辦法,靠實項目“六個一”包抓責任機制和“三個一”調度管理機制,實行全過程清單化、制度化管理。擴大“引”的效益。圍繞鄉村振興、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業等精準招商,以保姆式服務促進項目盡早落地投產,力爭全年落實到位資金44.7億元以上。
增進民生福祉,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幸福成色。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績,我們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推進民生保障,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更多高質量發展成果。加快推進城鄉建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更好滿足農牧民群眾需求。按照“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推倒重來、不搞千村一面,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精準設計“聚焦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四大類示范村莊,加快建設63個鄉村建設示范村,配套污水處理、垃圾分類收集等設施,做足綠化、亮化、美化、文化文章,努力實現村在林中、路在蔭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力抓好學校布局調整、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質量提升、推進均衡發展四項重點工作,加快推進城北新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等項目建設,新增義務教育階段學位2700個、學前教育學位180個,努力打造一流縣域教育。切實加強社會治理。深化“平安天祝”建設,推進“登記難”問題化解,抓好停車“一難兩亂”專項整治。推廣“道德儲蓄所”、流動惠民大廳等14種基層治理模式,努力創建河西走廊民族團結進步展示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