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6-10
- 點擊:1215
- 來源:甘肅日報
張東偉
優化縣域產業結構,為縣城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強化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縣域發展硬實力;建立和完善縣域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作出包括強縣域在內的“四強”行動部署,強調必須把發展縣域經濟擺在突出位置,為我省推進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性機遇。
優化縣域產業結構,為縣城發展提供持久動力。要堅持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的統一,找準地方特色和市場對接的著力點,充分發掘縣域資源和地域空間的比較優勢,并推動關聯產業的發展,進而形成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加快特色園區建設,實現產業的集中連片,既能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又有利于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大大降低企業的生產交易成本。補齊產業鏈條。結合我省農業六大特色產業布局,在構建產業鏈上下功夫,在抓好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積極支持培育以優勢農產品的深加工為主的企業發展。著力加強商貿物流、招商引資等方面工作,使之成為縣域工業發展的新亮點和帶動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錢袋子”。搭好發展平臺,特別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把民營經濟作為培育縣域經濟的增長點和突破口。鼓勵和引導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鼓勵各類人才創辦、領辦各類涉農企業,鼓勵本土大中專學生回鄉創業服務。
強化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縣域發展硬實力。我省各地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欠賬較多,發展相對滯后。要盡快完善交通路網結構,增加高等級公路覆蓋率和里程數,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和鐵路縣域全覆蓋。著重完善電網綜合協調功能,統籌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并網等問題,推進縣城電力擴容、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推進城鄉電力同網同價,重點是增加縣域電網供電能力,提高供電質量。加快覆蓋城鄉的通信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城鄉互聯網寬帶、固定移動通信信號全覆蓋,著力構建一批智慧城市和智慧農村。要加快縣城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與優化各鄉鎮的功能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交通、能源、通信、環保和減災防災等基礎設施體系。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不斷改善縣城的人居環境,促使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拓寬來源渠道,用好有限資金。支持縣城建設在各地當年新增政府債務限額內使用政府債券。鼓勵縣(市)政府設立引導基金并向縣城建設投資傾斜。鼓勵和支持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民間資本積極參與縣城建設。在公共資金使用上,要壓縮“面子”工程(大廣場、大公園、高檔辦公樓),重點放在惠及基本民生的“里子”工程上,如停車場、水電暖氣、排水、垃圾、防洪、防疫等。
建立和完善縣域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縣域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既要不斷提升縣域基本公共服務的總體水平,又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條件在城鄉之間的合理分布。要健全和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確保進城農民在勞動保障、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逐步提高城鄉困難人群的最低保障標準,做到應保盡保,切實保障城鄉特困人群的生活。繼續提高縣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覆蓋,完善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網絡建設,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同時,促進更多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縣城。要落實全面放開縣城落戶限制,清理限制戶口遷移的“門檻”和障礙,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縣城。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此外,要圍繞建設“智慧縣城”目標,充分借助“新基建”的“風口”,利用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著力提升縣域信息化服務水平,破解縣域經濟主體的分散性和封閉性。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聚焦交通、環境、安全等場景,提高城市智能感知能力和運行保障水平。在智慧民生應用方面,聚焦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區服務等民生領域,擴大便民服務智能終端覆蓋范圍。
(作者為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