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6-23
- 點擊:1222
- 來源:平涼日報
平涼日報記者?丁小鳳
崆峒區125兆瓦分散式風電項目并網發電,填補了平涼風力發電的空白。如今,一臺臺風力發電機迎著風快速轉動,將豐富的風能變成清潔電能,源源不斷地送往千家萬戶。
“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今年以來,市生態環保產業鏈工作專班按照市財經委第一次會議暨九大重點產業鏈建設推進會的部署要求,聚焦年度目標任務,鏈長先后主持召開專班調度會、工作推進會,深入相關鏈主企業開展資源循環利用、生活垃圾處理等專題調研和重點項目實地督查。截至6月初,71項年度重點建設項目,開復工54項(續建項目31項,新建項目23項),開復工率76%,完成投資16.46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6.5%;緊盯黃河戰略、河湖岸線治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支持方向,申報中省投資生態環保產業鏈項目56項、專項債券項目87項,爭取到位資金33項6.48億元。
夏日的平涼,山青草綠、風景如畫。站在中心城區北部面山裸露斷檔區域綠化治理第二作業區的制高點可以看到,陡峭的山體已經披上了“綠裝”,綠意盎然。“為持續推進國土科學綠化和固溝保塬生態治理,搶抓崆峒區被國家列為三北地區科學綠化試點縣建設的大好機遇,今年中心城區啟動北面山裸露斷檔區域綠化治理,實施綠化治理1440畝,其中緩坡390畝、陡坡1050畝,分為5個作業區實施。”崆峒區林草局副局長張寰宇告訴記者,目前工程已經全面完成,北部面山大面積山體“披”綠,繪就了平涼四季常青的底色。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我市緊緊依托國家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全面實施城區增綠添綠、面山生態屏障、林果產業發展、綠色廊道建設、美麗鄉村綠化、生態文化建設等六大工程,扎實開展造林綠化五年行動計劃,市域生態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建成大型生態公園27個,城區城郊公園65個,市級生態園林式單位300個,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03%。
圍繞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統治理,我市緊盯環保生態產業鏈年度重點項目清單,跟蹤協調,全力服務,切實加快礦山生態修復、水資源利用、污水垃圾固廢處理、全域土地開發等延鏈補鏈項目建設,加快項目鏈條化建設步伐。學習借鑒全國先行經驗,整理印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積極探索生態修復治理、產業融合發展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一體推進模式,全力破解用地瓶頸等問題,積極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不斷延伸拓展生態產業化模式。
——林草部門提出的平涼市隴中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經國家發改委、國家林草局正式批復,規劃建設總面積68.24萬畝,項目實施后,全市森林覆蓋率將增加近1個百分點,年增加活立木蓄積4.5萬立方米,林業產值年增長1350萬元,每年直接經濟收入2225萬元,年增加碳匯產值308萬元;
——加強與中煤國地等企業的戰略合作,推動以華亭為主的煤炭采空區地下、地上生態修復和壓覆礦產資源釋放,壓覆煤炭資源項目實施后,預計可釋放煤炭資源8400萬噸左右;
——全市光伏、風電、垃圾焚燒發電裝機容量從“十三五”末的5.9萬千瓦增加到63萬千瓦,年可實現產值3.2億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5萬噸。
走進崆峒區海創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區,一根高大的煙囪格外引人注目,一輛輛垃圾車過磅稱重后緩緩駛入卸料庫,隨后將垃圾倒入密閉的垃圾池。這里雖然是垃圾“集結地”,但整個廠區環境干凈整潔。“我們項目是對生活垃圾和固體廢物資源化的利用,通過這種方式將綠色電能輸入到電網,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提升全市生態環境水平,助推綠色低碳發展。”平涼海創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圍繞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化、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住建部門就全市生活垃圾、餐廚垃圾集中運送處理相關事宜專題調研對接,協調將東部四縣(市)垃圾統一運送海創公司焚燒處理,全市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醫療廢棄物全處理循環利用邁出步伐,也是我市注重形成全市生態環保產業治理全域化格局的一個體現。全市生態環保產業著眼破解現有生態環保項目點狀建設、分散布局、關聯度不高的問題,注重探索生態環保治理整區域、全鏈條開發模式;自然資源部門委托省科學院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謀劃集水資源開發、礦山修復、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災害治理為一體的生態修復整治項目65個,其中全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項目,通過對崆峒、華亭、涇川、崇信4縣(市區)的治理,可恢復耕地面積2萬畝,項目實施方案已通過省上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