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7-22
- 點擊:1172
- 來源:酒泉日報
近年來,玉門市深度挖掘資源優勢,以科技助推品質提升、政策支持品牌建設,推動枸杞產業邁上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快車道。枸杞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擦亮品牌
玉門枸杞小鎮是玉門市確定的四大特色小鎮之一,規劃占地3300畝,計劃總投資10.8億元。玉門市堅持“一核、兩軸、多片”發展思路,采取一次性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形成以枸杞大廈、交易市場為核心區域,昌盛人家農文旅融合發展區和枸杞產業示范區兩條軸線,建設小鎮功能區、商貿物流區、鄉村康養區、生產加工區、品種展示區、種植示范區等功能片區。
7月13日至15日,首屆甘肅·酒泉枸杞博覽會在玉門市舉辦。博覽會上,省內外枸杞行業展示發展成果、分享發展經驗,進一步提升了玉門枸杞的品牌影響力。
2008年以來,玉門市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輻射帶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引導企業研發了凍干枸杞、枸杞原漿等20余種系列產品,年加工能力2萬噸,產值達5億元,“玉門枸杞”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注冊“玉門紅”“隴宇”“馬超龍雀”等枸杞品牌24個。其中,“馬超龍雀”富硒枸杞獲第25屆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后稷特別獎”。
“我們的原漿銷量訂單現在已有2000多噸。50毫升的口服液和30毫升的軟袋在各大城市都有訂單。”甘肅表青惠農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任表青說,“傳統枸杞要加上創新元素才能碰撞出火花。抓住年輕人的需求,我們的銷量也會隨之上漲。”
玉門市借助天貓、京東、淘寶等知名電商平臺,開展訂購式、會員制、直播帶貨等營銷活動,年銷量突破900噸,部分枸杞產品已出口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德國等國家,形成了賣得好與種得好互促共贏的良好局面。
產業興盛
隨著品牌影響力的不斷增強,玉門枸杞正成為鄉村振興路上必不可少的產業,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種植枸杞增收致富。
從今年春天開始,鄭林山就忙在枸杞地里,剪枝、抹芽、除草、采摘……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著枸杞田。夏季,火紅的枸杞迎來了大豐收。“今年鮮果收購價每公斤16元,每畝地純收入有5000元左右。我種的150畝枸杞掛果率挺好,預計今年收入應該不錯。”鄭林山說。
火紅的枸杞,讓村民嘗到了致富的甜頭。“產業發展,需要標準化,更需要有規模化效應。”下西號鎮鎮長張貴軍說,為推動枸杞產業轉型升級,下西號鎮采取“黨支部+基地+農戶”的發展方式,在下東號村采取資金和土地入股的模式,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和訂單化發展,全鎮年產枸杞干果9000噸,實現產值3.6億元,農民來自枸杞產業的收入占總收入的42%以上。
近年來,玉門市通過“黨支部+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建成6個枸杞萬畝鄉鎮、25個千畝枸杞專業村,有百畝枸杞種植示范戶2000戶,集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實現枸杞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化種植。
今年2月,酒泉枸杞產業示范園區(玉門枸杞小鎮)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成為我省首個和唯一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這標志著玉門市的枸杞產業已邁上集約化發展的快車道。
帶動就業
6月中旬以來,玉門市迎來頭茬枸杞采摘季。在玉門市大暢河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一串串紅枸杞掛滿枝頭,上萬名采摘工人搶抓時機,有序采摘枸杞鮮果。
成熟的枸杞鮮果需在短時間內采摘、晾曬、分揀、貯存,采摘用工需求量較大。為此,玉門市在招引本地勞動力的同時,積極招引外地采摘工。
“90后”樊云華今年第一次來玉門采摘枸杞。去年。她的很多同鄉在玉門市摘枸杞掙了錢,今年她也跟著過來了。“剛開始不熟練,為保證采摘品質,我摘得比較少,慢慢掌握技巧后,摘得又快又好,每天收入也上來了。”樊云華說。
從河南來玉門采摘枸杞的胡志英,因為是熟練工,不一會兒,她的桶里就裝滿了枸杞果。“別看我年紀大,跟著采摘枸杞3年了,手腳麻利著呢。在這吃得好、住得好,掙得也不少呢。”胡志英說。
“我這次帶來了80個人,一個人一天大概能摘40公斤鮮果,每公斤3.3元,工人來回車費、吃飯、住宿都是我們管。”枸杞采摘工負責人葉輝說。
“這些采摘工來自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平均每個人在一個采摘期能收入8000元左右,有的甚至能達上萬元。”玉門市大暢河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羅紅貞說。
據了解,今年玉門市枸杞采摘預計需要采摘工9萬人次,可采摘到8月底。(韓璇?謝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