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9-27
- 點擊:763
- 來源:新甘肅
青貯玉米收割忙。
金秋九月,青貯玉米進入收獲季,會寧縣各鄉鎮正搶抓農時,全面啟動收割工作,田間地頭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在會寧縣河畔鎮李家塬村的青貯玉米地里,大型全貯青儲玉米收割機和運輸車來回穿梭,近3米高的玉米秸稈在齒輪的旋轉中自動收割,秸稈粉碎、裝車同步完成,轟鳴的機器聲奏響了秋日豐收的序曲。
“今年玉米收益比較好,我們在李家塬村承包了一萬多畝地種植玉米,計劃收割4000多畝青貯玉米,畝產能達到4噸,每噸凈收入在400到500元左右?!毙陆疂欂S公司農業技術員孟寶說。
今年以來,李家塬村因地制宜建成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園,實現了土地集約化管理和規?;a,曾經的山區旱塬變成了高產穩收的“致富田”。如今的李家塬村,良田平整開闊、滴灌帶縱橫交錯、玉米秸稈長勢喜人……
近年來,會寧縣將高標準梯田建設作為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干旱山區上水工程,配套高效節水田間管網,建設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
“村里的旱作耕地全部實現了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改造。”會寧縣河畔鎮干部劉錦旺告訴記者。
供水工程的實施、撂荒地的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園的建成,改變了李家塬村傳統的耕作方式,讓李家塬人真正告別了過去“靠天吃飯”的歷史。
“過去一畝地玉米產量不足1000斤,現在可以收2000斤左右,有了水,產量翻了一番。”李家塬村村民馬生俊說。
不僅如此,李家塬村還引進龍頭企業,重點對區域內3.2萬畝耕地進行一次性流轉,傳統農民成為園區務工、就地就業的現代農民,全村實現了“龍頭企業+基地”“新型經營主體+農民”的巨大變化,走上了“農業產業園+美麗鄉村”的建設之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彭雯?通訊員?牛麗娜?竇菊)
李家塬村高產穩收的“致富田”。
玉米收割實現全程機械化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