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3-23
- 點擊:346
- 來源:甘肅日報
“種黃芪效益很好,但我還是不想多種,我養著五頭牛,忙不過來。”
“只要你多種,其他的問題我們幫你解決……”
近日,在通渭縣什川鎮賈家坪村韓坪社韓維奇家,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韓維奇正討論著今年種黃芪的事情。
作為通渭縣中藥材產業園區建設的重點鄉鎮,什川鎮黃芪種植規模逐年增大。可因地處偏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仍然占比較大,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去年韓維奇試種了一畝多黃芪,收益接近3000元。今年村里大力宣傳黃芪種植政策后,他只申報種植3畝,其他農戶甚至更少,這讓鎮村干部十分著急。
沒有群眾的支持,產業很難發展起來。怎么辦?
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商議后決定采取“上門動員、因戶施策”的辦法,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
賈家坪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馬永生主動請纓,去申報種植面積最少的韓坪社做動員。
馬永生深知開局很關鍵,在走訪調研后,從有種植黃芪經歷的韓維奇家開始動員。
走進大門,韓維奇正在牛棚里忙活著。“老韓,先緩一緩,有個事兒咱們議一下。”馬永生喊道。
“黃芪我種3畝已經很多了,你去動員別人吧。”?韓維奇一邊忙活著,一邊下了“逐客令”。
“不止是這個事兒,你先緩緩,一起喝口水,成不?”馬永生耐心地說。
韓維奇停下手中的活兒,一擺手,“走,進屋喝茶走。”
“現在全鎮全縣黃芪產業發展得這么好,你才申報3畝。”馬永生開門見山地問道,“有啥困難,你說說,我聽著,給你想辦法解決。”
“我家地少,還養著五頭牛,我還得種些玉米做飼料哩。”韓維奇說出了自己的困難,“地少,人力不足,這都是困難啊。”
馬永生放下筆記本,耐心解釋:“耕地不夠,村里幫你流轉土地;勞力不足,咱鎮里有免費深松整地政策,后期田間管理上還可以雇人、引進機械作業;飼草飼料的問題,可以收購村里或者鄰村的玉米秸稈和飼料……”
韓維奇摸摸頭,還表示擔心面積擴大后種植技術欠缺,田間管理跟不上,對銷路心里沒底兒。
“關于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問題,鎮里會邀請專家送技上門跟進服務。現在鎮里已經建起了中藥材黃芪加工廠,今年還要建設全縣的中藥材交易市場,銷路完全不用愁。”看到韓維奇有所心動,馬永生說:“總之一句話,你的這些擔心都有解決辦法。”
韓維奇思考了半天后,終于下定決心,“那我就擴大到30畝……”
第一戶的突破,帶來了積極的示范效應。
接連幾天,馬永生和他的駐村幫扶工作隊又對家庭勞力相對充裕的農戶進行了動員,累計新增黃芪種植面積60余畝。
“通過這次工作,我們深刻體會到‘問題解決的辦法就在農戶家中,在田間地頭’。”馬永生說,我們還要多次入戶,力爭再多增加一些黃芪種植面積,為全村中藥材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夯實基礎!
當問及這樣做累不累時,馬永生笑著說:“只要為了群眾增收致富,都值得”。(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楊唯偉?通訊員?張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