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4-07
- 點擊:682
- 來源:甘肅日報
【奮進新征程?創造新偉業——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多措并舉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王 瑞?巨生良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從“六穩”到“六保”,就業問題均居首位。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供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因此,在發揮好政府政策性就業保障作用的同時,要從長遠解決就業問題,還要注重發揮高校與企業的溝通合作作用、社區對就業的引流疏通作用、平臺經濟對就業的吸納作用、高校的人才儲蓄池作用,搭建起全社會重視就業、解決就業問題的良好環境,切實拓寬大學生就業路徑,多措并舉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深化高校企業交流合作。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快速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高校與企業在就業工作中必須保持持續的、有效的溝通合作。一方面高校要根據企業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專業結構,優化課程體系、教學標準,有針對性地培養更多適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高校還要積極開展“訪企拓崗”活動,主動尋找更多企業、走進更多企業,了解現代企業和市場對人才的精準需求,保障畢業生的知識技能結構與企業需求有效對接。另一方面,要把校企合作中的產學研落實落地,要通過課題項目合作、團隊共建、信息共享、實驗室共用、人才共育,打通校企合作中的堵點難點,讓學生充分了解市場和企業,切實將校企合作落到實處,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學校高質量人才培養探索出新的路徑。
發揮社區人才引流作用。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畢業季,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多渠道吸納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發揮高校畢業生在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中的積極作用。因此,加強社區人員配備,采取有效措施激勵引導大學生到社區就業創業,對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具有很好的引流作用,也是加強社會治理的有效之舉。基層政府要通盤考慮如何在社區吸引大學生就業創業。一是要敢于創新,打破固有的不適應現代社區發展的條條框框,破除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的障礙,營造新時代社區工作者的職業認同。二是要相關部門拿出實實在在舉措,撥付專項經費用于社區工作者的補助,設置就業創業、實習見習、靈活就業等崗位,把高校畢業生納入提升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體系之內,讓其成為補短板的新型力量,探索出基層治理的新模式、新經驗。
發揮平臺經濟吸納作用。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形態,它不僅是一種個性化、分散多元、靈活自由的就業形式,而且具有融合資本、人力、智力等優勢相結合的特點,在穩增長、穩就業、促消費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平臺經濟不僅符合95后、00后等新型的就業群體的生活狀態、思維模式,而且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勞動模式使勞動力資源得以有效流動,平臺就業形態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在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經濟法治化監管、透明化運營的常態下,要高度重視平臺經濟對就業人群的聚集吸納作用,充分發揮好平臺經濟對穩定就業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未來,需要集中人力、物力、智力加強對平臺經濟的研究和監管,進一步完善法律政策,規范運行秩序,加大力度支持平臺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提升平臺經濟對吸納就業創業、服務經濟社會多元發展的貢獻度。
做強高校人才“儲蓄池”。高校在做好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的同時,要主動引人留人用人,發揮好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高校在著力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同時,可以通過人事代理、臨聘科研助理等方法,將具有科研發展潛力的優秀本科生、研究生臨聘到學校各類重大課題項目、重點實驗室、科研平臺、培訓研究基地等工作崗位,采取國家補貼、高校補助等形式,一方面有助于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另一方面為繼續準備深造的畢業生提供過渡性支持。此外,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高職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類院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將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爭取引進到高職院校,為培養更多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打好基礎,培養更多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大國工匠。
作者分別為西北師范大學職業生涯教研室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