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4-12
- 點擊:318
- 來源:甘肅日報
搬”來好日子?“遷”進幸福里
——武威扎實推動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
?
搬進新居的鄧發斌、周雪玲夫婦,對未來幸福生活充滿了希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奉乾?通訊員?甘曜毓
春日的祁連山北麓,綠意萌發,草木吐翠,處處透著生機與希望。
走進天祝縣祁連鎮祁連村下河安置點,藍天白云下,水泥路像白絲帶蜿蜒環繞,灰瓦白墻的農家小院清新別致;房前庭院旁,綠葉紅蕊相映成趣;山間溝渠里,清泉水汩汩流動;田園山林間,人們在辛勤勞作……
過去,祁連村村民鄧發斌一家居住在山上的土坯房中,周邊基礎設施落后,地質災害頻發。2022年9月,鄧發斌和許多村民一起,搬進了下河安置點的二層小樓。“安置點房子寬敞亮堂,用上了自來水、空氣能采暖熱泵,出門就是寬闊的柏油路,老人看病、孩子上學都很方便,和城里人沒啥兩樣。”聊起搬遷后的生活,鄧發斌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說,“關鍵是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只花了6萬多元就入住了,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
科學規劃走在前
武威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祁連山水源涵養區、中部是平川綠洲、北部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地貌復雜多樣,生態環境脆弱,是全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兩屏三帶”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全國地震重點危險區。
近年來,武威市聚焦南部祁連高深山區自然災害頻發,北部沿沙邊緣生存條件惡劣的問題,采取市委統籌、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縣鄉聯動的方法,全力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盡最大努力讓人民群眾通過避險搬遷優其屋、舒其心、樂其業。
“我們針對不同地區的地貌特點和資源稟賦,將新建的安置點鄉村規劃實行提級管理,深化送規劃下鄉等活動,凸顯色彩風貌規劃設計,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武威市自然資源局空間規劃科科長李仙芝說,同時還強化用地保障,將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用地融入國土空間規劃,留足建設用地。
——南部沿山片區靠路靠景區,避開祁連山生態保護區,向鄉鎮和中心村集中,布設安置點10?個,凸顯區域特色、民族文化,探索群眾參與、自選訂購模式,多元推進住宅樓、獨院居、民俗屋建設,既保障“住房安全”,又留住“鄉愁愿景”。
——中部川區靠鎮靠園區,避開永久基本農田,發揮人口集聚效應,挖掘國有未利用和城鎮閑置建設用地用于安置點建設,探索“集中連片、農戶聯建、戶型預定”建設模式,多戶型、多套型,著力打造新型社區,實行農業人口城鎮化管理,提供低成本多樣化服務,讓農戶“舒心入住”“創業有地”。
——北部沿沙片區靠村靠基地,避開風沙口和生態極脆弱區,以中心村安置為主,依托萬畝蜜瓜基地、肉羊養殖基地、反季節蔬菜基地,針對不同群體,磚混結構、磚木結構相結合,人畜分離、前廳后院,推進沿沙、沿邊、沿濕地農戶集中有序向內收縮,著力實現人口聚集、產業擴規、生態減壓目標。
搬遷,不僅是空間環境的遷移,更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巨變。
“故土難離,對村民而言,搬遷并非易事。”天祝縣祁連鎮鎮長毛淵雄說,當時鎮干部全部下沉村組,宣講政策,疏導群眾情緒,向群眾算好“生態賬、經濟賬、民生賬、長遠賬”,逐漸打開了群眾心結。
從健全完善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體系入手,武威市對整鄉搬遷的鄉鎮,合理調整行政區劃,及時納入管理,建立基層黨組織6個。推行“支部引領、聯防聯治、志愿服務”的善治模式,建成涼州區崖灣村、天祝縣下河村等黨群服務中心6?個,為民、便民、安民服務功能不斷強化。特別是切實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暖心呵護“一老一小”,在民勤縣北溝村、東大村等安置點一次性配建愛心食堂、照料中心,有效解決了1692?名特殊群眾的后顧之憂。
“群眾的滿意度是衡量我們工作的標準。”武威市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白杰明介紹,武威市還出臺加強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房屋建設質量安全監管指導意見,發動群眾參與建設監督,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風貌,讓搬遷群眾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
天祝縣祁連鎮祁連村下河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
本文圖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奉乾攝
政策扶持穩民心
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富民產業,是民之所盼也是發展所需。武威市整合各類項目資金2.675億元,推進安置點“五化、五通、五配套”建設,特別是北方清潔能源、空氣能熱源泵等項目落戶搬遷農戶,讓群眾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及時出臺牛羊養殖、日光溫室、文化旅游等產業扶持發展獎補政策,采取財政注入風險補償金、適當貼息補貼等方式,推出多元化金融產品和補貼措施,全市發放產業發展貸款?0.8億元,戶均6.4?萬元。
遷出來,原有的教育、醫保、社保等政策會不會受到影響?武威市將政策延續與調整互補相結合,組織相關部門提前介入,對實施搬遷的群眾集中分析研判,按照搬遷去向精準對接,確保實施搬遷的適齡學生就近入園入校、醫保對象特別是大病患者醫保服務平穩銜接、享受養老政策的搬遷對象實行隨搬轉移有序跟進。
搬遷后,遷出區的土地怎么辦??武威市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一方面鼓勵村民將耕地向大戶和企業集中,推動遷出區耕地有序流轉、托管、租賃、入股,實現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種植、專業化管理,建成藜麥、食用菌、人參果、高原夏菜等產業園7?個,蜜瓜、肉羊、白牦牛等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基地8?個。另一方面實施遷出區土地綜合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促進“潛在資源”向“優勢資本”轉化。2022?年,累計實施搬遷拆除后復墾耕地922畝。
在完成項目驗收的新建安置點,武威市全面推進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同步為搬遷農戶頒發農房一體不動產權證書,深化“三變”改革,撬動集體資產潛力。暢通農戶產權抵押融資渠道,讓有貸款需求的農戶通過“?資產”多元化“變現”,助力產業發展。
?
天祝縣祁連鎮境內美麗的自然風光。
壯大產業促發展
寬敞的新房、完善的配套設施、新的工作機遇……如今,搬遷后的“新家”,已成為搬遷群眾的心安之所。
這份“心安”,還源于武威市“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確保搬遷群眾有事做、有業就,有穩定的收入保障、持續的增收渠道的一系列工作措施。
近日,記者在涼州區張義鎮劉莊村收縮安置養殖產業園看到,4座新建的標準化牛舍里養殖著近千頭牛。
“現在咱們村的搬遷群眾不僅住上了新房,還有了致富增收的新產業。”劉國鵬說,張義鎮在劉莊村收縮安置點配套了千頭牛場項目,有養殖能力的人可以進場養殖。同時,也可以由大戶來承包經營,農戶分紅,讓村民得實惠,“給老百姓提供一個自主發展的基地,大家伙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協作幫扶等下大力氣培育產業,最大限度方便群眾、最大程度富民增收,是武威市持續寫好搬遷“后半篇”文章的妙筆。
武威市通過產業就業穩一批、公益崗位吸一批、技能培訓帶一批、自主創業扶一批、外出務工轉一批、社會保障兜一批的“六個一批”就業措施,鼓勵城鎮社區、工業園區、龍頭企業吸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拓展衛生保潔、林草管護等公益性崗位,確保搬遷群眾戶均有一個增收產業、有一人就近就業。
“下河安置點有清澈的南岔河,有雪山草原,有美麗舒心的新房子,更有家門口致富的產業,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祁連村村民鄧發斌說。
搬出新生活、搬出新風貌、搬出新生態、搬出新發展。今年,武威市結合開展“?三抓三促”行動,整合各類項目資金7.9?億元作為“政策包”,著眼建立健全產業培育、就業培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層治理“五個體系”,計劃在4?個縣區實施搬遷8169?戶27961?人。目前36?個整鎮、整村、整組安置點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當中,納入搬遷范圍的群眾積極性高漲。
隨著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的有序實施,一大批既安全又安居、既有顏值又有氣質的新型農村社區相繼建成,一幅幅生態美、產業優、文化興、百姓富的壯美畫卷正在武威大地上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