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6-09
- 點擊:381
- 來源:甘肅日報
??馬志超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放在重要位置,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深化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要素,跑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加速度”。在建設農業強省的過程中,我們應在目前取得的成就基礎上繼續突破,努力破解目前仍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深化農村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黨建引領夯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借鑒省內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成功模式和先進經營方式,推行“黨建+”建設,增強村黨組織“造血”功能,發揮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牽頭作用,行使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的職能。采取“村黨組織領辦+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模式,大力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生產經營型合作社、服務(勞務)型合作社,科學確定主營業務、組織形式和發展規模。支持村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優先承擔財政資金扶持項目,解決啟動資金、設備購置、風險分擔等難題。堅持集體增收和農民致富并重,科學設置股本結構,完善收益分配機制,建立合作社服務機構,保障村集體收益。依托產業園區和產業鏈條,聯村連片建立集體聯合社,支持開展合作經營。根據合作社的規模、布局、從業黨員情況等,因地因社制宜,靈活組建“村社聯建型”等黨組織。
以“三變”改革激發村級集體經濟活力。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鼓勵地方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全國各地的實踐也證明,農村“三變”改革是一個多層次、多主體、多目標的系統工程,能夠有效整合農村存量資產、自然資源、人力資本,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值,全面激發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對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子落而滿盤活”的積極效應,代表著當前農業農村改革的前沿方向。要繼續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鞏固提升,以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為重點,以村莊黨建聯合體、產業化聯合體等平臺載體有效整合多個村莊的資源、資產、資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與平臺載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將農民、村集體、平臺載體培養成產業鏈上的“合伙人”,打造成為既具有“外在有形的物理聯系”,又具有“內在無形的化學聯結”的鄉村振興利益共同體。
以數字化賦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將數字化作為推動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加快推進集體經濟數字化轉型。要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數字化管理系統,將農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全部納入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農村集體“三資”的信息化、制度化、規范化監管,助推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要利用數字技術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加快推進集體經濟組織的生產標準化、經營流通數據化、質量監管精準化、全程管理數字化,構建以數字化、精準化和智能化為基本特征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傳統農村集體經濟的迭代升級。
以園區帶動集體經濟產業升級。探索建立鄉村振興公司,組建鎮村聯合發展平臺,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統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自有資金、集體土地資源、農業要素資源建立村集體經濟產業園,開展實體化運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可以用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租賃或入股,或者以訂單種植、生產服務、項目外包等多種形式參與園區發展中的基地建設、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和旅游電商等環節,推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共同發展。鼓勵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充分挖掘本村資源稟賦、特色優勢產業等資源,通過資源開發、資產經營、勞務合作、為農服務、休閑觀光等途徑,積極發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對區域內有一定影響的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可以村集體名義注冊商標,通過出讓商標使用權獲得收入。對生態資源豐富的,鼓勵發展鄉村旅游,開發觀光農業、休閑康養、特色餐飲等項目;對具有農業資源優勢的,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統一流轉,鼓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作者單位:省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