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7-18
- 點擊:259
- 來源:每日甘肅網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唐亞春
康縣城關鎮鳳凰谷村位于康縣縣城西北2.5公里處,全村轄8個合作社253戶865人。鳳凰谷村是全省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最美村鎮“人文獎”獲得村,也是康縣最早吃上“旅游飯”的村鎮,2019年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景區。

鳳凰谷村的“彩虹路”王倩倩?攝
“美麗機制”激活鄉村
2022年7月19日,鳳凰谷村村民大會確定了鳳凰谷村今后發展的“123456共同發展機制”,即,1個龍頭帶動:黨組織引領;2個發展方向:鄉村旅游+生態農業;3個合作主體:招商引資企業+村經合組織+農戶;4支專業隊伍:農業生產隊+勞務輸轉隊+花卉培育隊+家庭餐飲隊;5種致富方式:流轉土地得租金+勞務輸轉得工資+入股企業得分紅+訂單協議得約金+自主經營得收入;6個實現目標:盤活各類資源+壯大集體經濟+提高群眾收入+規范旅游管理+激發內生動力+促進共同發展。當這個決定公布的時刻,現場村民齊聲答“好”,聲音響亮、堅定,掌聲經久不息。
小切口,大思謀。一子落,滿盤活。發展采摘農莊、網紅打卡地、特色民宿、特色餐飲等,帶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產業優勢,鳳凰谷用一年多的時間踐行文旅融合、“主客共享”旅游發展新思路。
阡陌村舍,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文化基因。不丟鄉村的“土”味,又要有“新”意,方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集吃、住、娛為一體的原始生態特色民宿酒店鳳凰谷萬梁民宿酒店,讓鄉愁有了安頓。“吃飯、住宿哪里都可以,但我們的民宿除了讓客人吃得放心,住得舒心,還要體驗一種原生態,鄉愁的味道!和鳳凰谷的鄉風、村俗完美契合!”鳳凰谷招商引資的項目、民宿主人武敏提起民宿的建設有著說不完的話題。
“‘123456共同發展機制’落地實施的這一年,是鳳凰谷產業發展最快、農村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一年。”駐村干部、城關鎮司法所所長魏萍說。
今天的鳳凰谷村,農文商旅一體,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去年年底的8200多元增長至今年6月的8500多元。

招商引資項目“海麗的花園”展示區。唐亞春 攝
“美麗內涵”賦能鄉村
生態美、環境優是“天賦”,鄉風文明、民風淳樸才有“內涵”。如何讓鳳凰谷邁上“生態+”的旅游發展新賽道,鳳凰谷有自己的思路。
在鄉村治理上,鳳凰谷村積極探索“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結合模式,實現了“居民自我管理”“文明新風扎根”“長治久安護航”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在鄉村舞臺的醒目位置,誰是村里的孝老敬親好媳婦,誰是村里道德模范,誰是村里的致富能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為了促進村風文明,縣、鄉、村開展了“六爭六評”“四新競賽”活動,“爭”和“競”的氣息很濃,文明村風自在其中。“不要小看一些榮譽,看著大家似乎都不在意,實際上都很看重,評上的就覺得光榮,沒評上還是覺得不好意思。”村支書史佐宏笑著說。
生態宜居,文化振興,既注重了村莊和房屋美化亮化的“面子”,又不失時機地做好群眾素質提升的“里子”。鄉村大舞臺不僅成了群眾茶余飯后“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也吸引不少城里人打卡,旅游經濟指數逐漸攀升。
鳳凰谷村的村史館,面積不大,卻存放著村里不少壓箱底的“寶貝”:木工用的墨斗子、推拋、手鋸,磨面、推豆漿用的手磨子、婦女用的針線盒等等。“每一件寶貝都有一段珍貴的故事,匯集起來,就是鳳凰谷的發展史。”村支書史佐宏告訴筆者:“這將近一百件展品,大大小小,都是村民自發捐出來的。”

網紅打卡地。唐亞春 攝
“美麗生金”振興鄉村
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依靠群眾。目前,鳳凰谷村通過招商引資的“萬梁民俗生態莊園”和“海麗的花園”兩戶企業,共流轉村內閑置土地11戶、26.3畝,獲得租金5.13萬元;在村級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企業進行項目建設和經營服務過程中,24人通過勞務輸轉獲得勞務工資約4.8萬元;已有1戶農戶將閑置的土地、房屋等入股到相關企業,簽訂分紅協議,計劃5年內獲得分紅30萬元;21戶農戶與在花卉培育、生態農業等方面與企業簽訂訂單生產協議;也有農戶通過景區節點打造、網紅打卡地建設等,直接獲得盈利收入。
生態綠道串起山水田園,美麗鄉村孕育美麗經濟。“今年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三次活動,約六天的時間,吸引各地游客大約有3萬人次,大力推動了群眾增收。”駐村干部、司法所長魏萍是整個活動的策劃者、親歷者。鳳凰谷也依托“節會經濟”,火速出圈,拉動消費。
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養生養老,運動健康……放眼鳳凰谷村,昔日“金鳳凰”涅槃重生,花園、民宿、農家樂,古韻新風,生機勃勃。新產業新業態紅紅火火,走出一條“美麗生金”的鄉村振興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