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9-22
- 點擊:124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馬智泉?楊麗君?王?芳?肖?紅?李?董
九月的白龍江畔,果木葳蕤。站在兩水鎮后村大灣溝高處,俯瞰千畝油橄欖示范園,漫山遍野的油橄欖樹上碩果累累,青翠欲滴,預示著今年的豐收。
“兩水鎮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基地,是武都區最大的油橄欖種質‘資源庫’,目前共收集萊星、阿爾伯薩拉等油橄欖種質資源100多個。”兩水鎮鎮長盧偉介紹說,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基地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覆蓋杜家溝村、兩水村、后村三個行政村1.1萬余人,“2022年掛果面積2100畝,鮮果產量126萬公斤,產值760余萬元,戶均收入5000多元。”
“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市場價格,讓大家發展油橄欖產業的熱情越來越高。”盧偉說。
油橄欖是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的木本油料樹種,地處長江流域的隴南境內有多個干熱河谷地區,其氣候、土壤條件與地中海沿岸相似,是我國油橄欖引種栽培的“黃金地帶”。
而地處白龍江畔的兩水鎮,適宜的緯度和海拔使得油橄欖成為優質的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目前,兩水鎮油橄欖種植面積達2.2萬畝、年產值5500萬元。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據了解,近年來兩水鎮圍繞區委“3+6”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任務,積極開展油橄欖樹高接換優和特色產業3年倍增行動,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企業黨支部等方式,以良種繁育為主線,積極推進油橄欖種質“資源庫”建設,建立了育苗、栽培、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油橄欖產業發展體系。
兩水鎮大溝村村民張云,從原來的種植大戶轉變為育苗大戶。
“我們培育的幼苗都是經過反復試驗的,掛果率和出油率都很高,在向區內銷售的基礎上,還向云南、四川等地銷售。”張云說,“育苗+種植”的模式,不但形成新的產業鏈條,又拓寬了增收的渠道,真正實現了雙贏。
油橄欖產業發展生機勃勃,花椒、養殖、水稻、大櫻桃等特色產業也是齊頭并進。
時下,煙墩溝村420畝水稻開鐮收割。稻田里,稻穗低垂,一片金黃,收割機在金色的“海洋”中來回穿梭,村民們在收割過的田地里撿拾散落的稻谷,裝袋、運輸……人與機械在田間地頭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圖景。
煙墩溝村村民陳龍告訴記者,現在種植水稻的土地原來栽種著花椒,但由于靠近拱壩河,土壤太過濕潤,從而導致栽種的花椒樹根部朽爛,產量低下。
“在政府的引導下,我們村將這片地種上了水稻,今年已是第二年種植。”陳龍說,通過總結去年的種植經驗,今年換了新品種,收成還不錯。
豐收,始于希望,結于豐盈。“要想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就得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盧偉說,下一步,兩水鎮將繼續探索多類型、多渠道的村級經濟發展路徑,帶動村民增收,以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好政策、人努力、天幫忙。如今,兩水鎮一片片涌動生機的田野、一個個茁壯發展的產業、一戶戶忙碌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釋放著嶄新的活力,化為躍動的音符,奏響鄉村振興的優美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