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1-22
- 點擊:186
- 來源:甘肅日報
陳?葆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準確把握縣域治理特點和規律,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不斷取得事業發展新成績”。這為縣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頒布了《關于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及其配套政策,作出實施強縣域行動的戰略部署,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制定了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縣域強則全省強,縣域興則全省興,我們要深入實施強縣域行動,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奮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強縣域的首要任務,做好縣域經濟發展“五量”文章,推動特色優勢產業成為主導產業。一是堅持分類施策。依托縣域資源稟賦,結合主體功能定位,緊扣縣域產業發展方向。城市服務型縣要聚力拓體量,工業主導型縣要聚力促增量,農業優先型縣要聚力提質量,文旅賦能型縣要聚力挖潛量,生態功能型縣聚力擴容量,著力打造一批經濟大縣、工業強縣、農業富縣、文旅名縣和生態美縣,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繁榮興旺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二是突出主攻方向。推動工業增速增量,全面實施強工業行動,支持縣區集中資源、資金和人才要素,主攻1至2個主導產業,推動實現“一縣一業”產業發展。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石油化工等領域實現集群化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堅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突出調結構、強龍頭、促融合、樹品牌,大力發展現代寒旱農業,壯大牛羊菜果薯藥六大主導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甘味”農產品,努力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三產做精做優,加快實施服務業提升計劃,在建體系、優結構、拓功能、提品質上下功夫,實施好擴內需促消費活動和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加快形成縣域現代流通體系;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優化縣域文旅產品供給,加大“引客入甘”力度,充分釋放文旅消費潛力。三是建好產業園區。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推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和“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推動要素向園區集聚、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群。工業園區要聚焦打造工業產業集群,以全產業鏈招大引強為目標,加快培育企業分工協作、園區產業耦合、區域品牌共建的現代產業園區。農業園區要聚焦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農村一二三產聯動,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良種繁育、農產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工業,全方位提升農業園區硬件水平、科技含量和產業效益。物流園區要聚焦培育現代物流業,強化陸港、空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平臺功能,建設一批區域物流樞紐和冷鏈物流基地,培育發展大型現代物流企業,著力構建協同高效的物流服務體系。
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輪驅動,實現城鄉貫通互動、縣域全面發展。一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交通設施建設,實施縣縣通高速公路、市域高速互聯互通、繞城快速通道建設、高速公路“開口子”、鄉鎮通達三級公路等工程,一體推進旅游路、產業路、富民路和民生路建設,開展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運營。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有序推進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穩步推進老舊廠區、老舊街區開發,更新和完善“水電氣暖信”及電梯加裝等配套設施。二是統籌城鄉公共服務提升。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支持縣城公辦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和民辦幼兒園輻射拓展,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實施縣域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新建和改擴建一批義務教育學校,改善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提供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落實城鎮落戶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和轉學政策,保障學齡前兒童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健全醫療衛生設施,加強縣域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推動省市優質醫療資源向縣鄉村擴容下沉,更好滿足群眾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聚焦“一老一小”,擴大養老托育服務有效供給。三是統籌城鄉生態環境改善。加強環境保護,嚴格落實污染防治措施,加大防治力度,積極推進城鄉違法建筑拆除和全域無垃圾治理,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革命、風貌革命。加強生態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做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沙治沙、減排固碳、生態避險搬遷等,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加強城鄉綠化,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強化天然林、儲備林、碳匯林保護,積極建設綠色廊道、綠色河道、綠色步道,大力創建綠色公路、綠色村莊、綠色庭院,不斷提高縣域森林覆蓋率和城鎮綠化率。
優化環境,強化服務,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大力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一是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健全地方性法規,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剛性約束,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落實機制,加快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實施公平的投資規則,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深化聯系服務民企和商會制度,完善民企訴求閉環解決機制,健全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嚴格規范涉企執法檢查,推行“進一次門、查多項事”,努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民營企業家權益,為護航民企發展提供法治保障。二是進一步強化要素供給。創新民營企業融資增信機制,“一企一策”精準助企融資,鼓勵各類基金支持高成長性中小企業發展;加大民企經理人培訓力度,加大創新型人才引進力度和產教融合培育技能人才力度,建設高素質民企人才隊伍;加強重點項目用地保障,引導民營企業集聚發展。三是進一步激發發展動力。積極培育民營龍頭企業,健全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促進小微企業提質擴量,建立全周期孵化體系,完善“個轉企”“小升規”培育機制,推動建立規范化公司治理結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大對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深入實施企業技術改造,全面促進數字化賦能,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民營企業拓展市場空間,深入挖掘國內市場潛力,積極鞏固拓展海外市場,擴大外貿出口規模。
下沉資源,加大支持,推動金融更好服務發展。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擴大有效金融供給。一是加大銀行信貸供給。各類銀行要圍繞縣域產業發展、城鄉融合、鄉村建設行動、基礎設施建設、消費民生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信貸投放;創新供應鏈金融產品,有效滿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市場主體的融資需求;加大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的小額信貸支持力度,做到“應貸盡貸”。二是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從客戶準入、評級授信、抵押擔保、貸后管理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大線上產品創新,努力為縣域客戶特別是小微企業和農戶等提供線上金融產品。三是擴大融資擔保規模。建立健全政策性擔保體系,支持社會資本參股政策性擔保公司,擴大擔保基金規模,推動市縣各類融資平臺整合轉型發展,探索通過市級統貸、縣級用款模式,擴大融資規模,引導政府投資基金、不動產信托基金向縣域延伸,有效緩解縣域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動能。緊緊抓住創新驅動這一“牛鼻子”,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解瓶頸制約難題。一是堅持科技創新。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引導企業在產品研發、人才隊伍、產業鏈延伸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平臺,圍繞重點產業組建技術創新聯盟,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機制,激發科技人才干事創業活力。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科技人員深入基層一線,服務“三農”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二是堅持制度創新。持續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大對縣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財源建設獎勵機制,支持縣級政府合理整合使用財政資金,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支持小農戶享有全產業鏈公平均衡收益。三是堅持管理創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縣鄉行政審批服務運行機制,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統籌縣域基層治理,管理力量下沉村組和社區,管理范圍覆蓋整個縣域,健全長效化便捷化監管機制。大力推進數字治理,廣泛運用智能化手段,強化基層治理,提高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
作者為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