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2-06
- 點擊:210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劉國慶?通訊員?劉治學
初冬時節,走進宕昌縣將臺鄉下巴山養殖場,一群群大紅公雞在歡快地覓食嬉戲。
這是將臺鄉建成的以“生態放養+圈養”為模式發展的生態養殖場,年出欄公雞2萬多只,實現產值100多萬元,吸納當地村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將臺鄉依托資源、環境優勢,大力建設產業基地,帶動全鄉特色農業發展,在林權轉讓、營林養殖方面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振興之路。
截至目前,種植中藥材10000畝、高原夏菜200畝,建成油菜花基地1000畝、飼草料種植基地1000畝。據鄉黨委書記李文杰介紹,將臺鄉立足將臺“三國兵道、草原云天”定位發展全域旅游,著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深化鄉村振興、加強鄉村治理、全力改善民生,推動全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將臺鄉因三國蜀漢大將軍姜維在此點將出征而得名。將臺鄉深挖文旅資源,以草原生態旅游圈為依托,打造姜維點將出征的小景點、小節點、背景墻,力推“三國文化風情游”,發展鄉村旅游。
在推進農旅融合發展旅游進程中,將臺鄉突出黨建引領,采取村集體經濟牽頭,帶動山區農民多種業態參與新農村建設和種植業、養殖業、勞動品牌投資,興修產業旅游路,不斷加大“將臺一日游”建設力度,將鄉村綠色長廊沿線打造成為帶動農產品、手工藝、農家樂、電子商務、將臺匠人等融合發展新引擎,鄉村振興步伐明顯加快。
同時,將臺鄉因地制宜,結合林權制度改革、草原旅游圈發展“林下經濟”,配套種植中藥材、油菜花、飼草料、高原夏菜等作物。探索形成了以中藥材為主導,林糧、林菜、林禽、林蜂配套的多元產業體系。
依托豐富的光熱資源優勢,引進光伏能源項目,力爭將“閑置棚頂屋頭”變身“綠電生產線”,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逐步建立育苗、種植、加工、銷售、光電全產業鏈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利用青島隴昌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東西協作”勞務對接,加強“將臺匠人”勞務培訓,千方百計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輸轉外出務工人員2400人以上,留住了滿目的青綠,實現了經濟與生態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