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2-27
- 點擊:206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彭雯?通訊員?姚鵬飛?魏永剛
冬日,行走在會寧縣鄉村田野,一棟棟整潔敞亮的圈舍里,成群的白羊享受著陽光。
近年來,會寧縣采取“政策扶持、政府推動、市場拉動、品牌帶動、群眾參與”的模式,大力發展肉羊產業,為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全縣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策配套足?群眾更有信心
聚力打造“中國肉羊之鄉”金字招牌,會寧縣結合實際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覆蓋全鏈條、全方位的扶持和保障政策,促進全縣羊產業轉型升級。
何俊儀是會寧縣土門峴鎮土門峴村一名從事肉羊養殖的村民。從最開始的嘗試養殖到如今的大規模養殖,何俊儀的“羊產業”越做越大。
“這幾年,得益于縣里的產業獎勵政策,我通過肉羊養殖實現了增收致富,發展肉羊產業的信心更足了。”何俊儀說。
據了解,會寧縣的肉羊產業獎補政策主要從基地建設、加工轉化、銷售流通、品牌創建、主體培育、農業保險保障等6個方面實施獎勵補助。其中,對基礎母羊達到獎補標準的常住農戶,每戶每年可享受2500元的獎補資金;對基礎母羊產業達標戶,每增養1只基礎母羊再補助100元;按照“兩園”建設標準,對建成一個肉羊標準化產業園的創建主體給予一次性獎補10萬元至30萬元。
通過獎補政策的激勵,目前,會寧縣284個行政村標準化種養產業園覆蓋率達到100%,入園農戶產業覆蓋率和農戶入園率達到100%。
產業根基實?發展更有后勁
走進會寧縣大溝鎮孟家窯村村民南學國家中,他正在羊圈里打掃衛生。
“從3年前的50多只羊,發展到現在的200多只,離不開政府在技術和銷路上的幫助。”南學國告訴記者,他計劃逐年增加養羊規模,由常規養殖向精品養殖邁進,同時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聯系銷售渠道,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在會寧,羊產業不僅是群眾增收致富的“穩定器”,也是當地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先手棋”。
近年來,會寧縣緊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任務,把發展以肉羊為代表的特色養殖業作為重中之重,持續在建鏈、延鏈、補鏈、強鏈上發力,著力構建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閉環模式,促進產業提檔升級,著力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目前,全縣發展肉羊養殖龍頭企業13家,合作社316家,肉羊規模養殖戶31358家,肉羊存欄量達到120萬只以上,基本形成了國道247線肉羊高效養殖示范長廊,北部旱山塬區灘羊、小尾寒羊和沙毛山羊等規模生產區,初步呈現出區域化、規模化、特色化的發展特征,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促農增收的主導產業。
龍頭帶動強?產業培育更優
會寧縣土門峴鎮現有3萬畝優質紫花苜蓿和2.7萬畝全膜玉米。飼草資源優勢和良好的市場前景,使肉羊養殖逐漸成為農戶致富增收的主要產業。
“土門峴鎮投資100萬元實施肉羊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在5個村建設肉羊產業園,依托合作社吸納農戶入園。”土門峴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天宇介紹說。
陳禮是會寧縣康順養殖合作社的負責人,在土門峴鎮經營著一個肉羊產業園。
“肉羊產業園實現了合作社和農戶雙贏。”陳禮表示,“我們給村民提供技術指導、種羊配種,同時回收村民的飼草和羊羔,降低養殖風險,增加農戶收入,真正使肉羊產業成為富民產業。”
目前,土門峴鎮肉羊飼養量達6.25萬余只,出欄量接近5萬只。
近年來,會寧縣堅持走“小群體、大規模”“千家萬戶繁育、大場大戶育肥”的肉羊產業發展路子,帶動合作社、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推動羊產業走好“致富路”,同時通過引良種、建基地、育龍頭、促加工,抓銷售、創品牌,讓肉羊產業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