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1-18
- 點擊:166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王煜宇?通訊員?劉建軍
綠水泛漪,群山斑斕,古城綺麗。
冬日,成縣郊區的磨壩峽變身一幅水彩畫,沿著水庫兩岸望去,美不勝收。
縣城內,青泥河穿城而過,濱河公園里樹木林立,夜幕降臨后,音樂噴泉燈光秀競相上演,令人目不暇接。
近年來,成縣深入踐行“兩山”理念,著力推動綠色發展,以生態特色產業、鄉村農旅融合、城市美化建設為主要抓手,探索生態優先,綠色賦能的發展路徑,讓生態“高顏值”帶來經濟“高價值”,使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勢愈發強勁。
生態產業育出致富果
成縣核桃種植面積達到51萬畝1100萬株;
共建成11條萬畝核桃林帶,擁有34個豐產示范園;
共有200個核桃專業村,農民戶均栽植核桃可達200株,人均種植核桃50株;
……
一組組鮮活的數據,不僅是成縣核桃產業日益壯大留下的“印記”,亦是成縣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生動注腳。
山地緩坡面積廣闊,光照降水充足,土壤肥沃……獨特的自然環境催生了成縣核桃產業發展。
立足于“土特產”的定位,成縣錨定“規模化種植、品種化栽培、園藝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產業發展目標,通過擴基地、強管理、抓改良、重示范、樹品牌、拓市場,擦亮了“中國核桃之鄉”的金字招牌。
為形成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產業發展格局,成縣因地制宜,在核桃樹下發展“林下經濟”,配套種植了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等作物。探索形成了以核桃為主導,林糧、林菜、林禽、林菌、林蜂、林藥配套的多元產業體系,既留住了滿目的青綠,又實現了經濟與生態融合發展的道路。
具備了“產”的規模,如何提升“產”的品質和能力?
在強鏈、延鏈、補鏈上下功夫,是成縣給出的答案。
對此,成縣強化投資,支持企業引進加工設備和生產技術,注冊了“成縣核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先后發展核桃加工企業10家,核桃電商企業、專業合作社40家,形成了“企業+電商+合作社”的營銷體系。
在精深加工中,成縣生產出了核桃油、核桃肽、核桃蛋白粉等系列產品。同時,開發出了棗夾核桃、琥珀核桃、核桃罐頭、核桃醬、核桃堅果等7大類系列產品20多種,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銷售是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成縣嘗試跨境電商直播,成功向俄羅斯、日本、印度、歐盟等國家出口核桃產品,成功打開了成縣核桃的海外市場。
農旅融合邁出致富路
“山中有樹、林間有果、路路有花、四季常綠、有玩有樂、綠色生活”是成縣陳院鎮梁樓村發展農旅融合的真實寫照。
如今,陳院鎮梁樓村已被評為國家4A級生態園,農文旅產業融合,釋放了生態效能,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一直以來,梁樓村以發展“田園風情生態村、美麗鄉村示范區、特色產業新基地、休閑農業后花園”為目標,先后投資9000余萬元,建成了天梁山生態園景區和漁樂農莊、鄉村網紅養殖基地等特色休閑景區,形成了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導,集徒步旅游、餐飲娛樂、休閑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道路。
不僅是陳院鎮梁樓村,還有雞峰鎮長溝村、小川西狹村等一批美麗鄉村,走出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生產發展的綠色生態發展道路,讓越來越多的成縣人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近年來,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成縣做活綠色文章,以發展縣域大景區為統籌,推動文旅資源串點成線、串珠成鏈,促進文旅消費全面升級。
城市生態念好致富經
一座城市的品質如何,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河水變清澈了,道路變平變直了,健身場所增加了……市民的幸福指數提高了,生活在這樣的城市里,心情很舒暢!”這是成縣市民對這座城市最深切的感受。
近年來,成縣始終堅持把生態優先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圍繞創新綠色生產、生活模式,出實招、嚴監管、破難題,深入推進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讓綠色生態成為引領全縣發展的最大潛力、最強動力。
生態修復與城市更新相得益彰。
智慧路燈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城市道路提升、地下管網改造、城市綠化美化提升、生態環境治理……在城市“顏值”提升過程中,成縣緊盯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全力補齊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點贊。
同時,緊盯園區、城區、景區“三大區塊”提質增效,緊扣優化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營商環境,持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載力、影響力、吸引力、輻射力,為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