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2-08
- 點擊:142
- 來源:甘肅日報
肅南縣裕固族牧民郭俊英把羊趕出羊圈,開始了一天的放牧工作。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侯洪建?攝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侯洪建
立春之日,一大早,身材瘦高、皮膚黝黑的肅南縣康樂鎮康豐村牧民郭俊英就開始了一天的放牧工作。他放牧的地點既不在一望無際的牧場,也不在整齊劃一的圈舍,而是在張掖市甘州區烏江鎮平原堡社區的一處秸稈地里。
“為何費盡周折帶牲畜遷徙到這里來放牧?”
面對記者的疑問,郭俊英解釋道,“我們家的冬季牧場海拔2800多米,氣候寒冷,牛羊上膘慢,再加上春季是產仔期,還會出現飼草不足的問題。”
近年來,每年10月前后,越來越多的肅南牧民選擇從深山里的牧區來到河西走廊農區放牧牛羊。這種放牧模式,被當地人稱為“借牧”,將一直持續到來年3月份。
站在高處放眼望去,郭俊英家一群群牛羊靜靜啃食著高低錯落的玉米秸稈,膘肥體壯。
“我租了當地農戶320畝玉米地,土地租金加上家畜車往返運輸費,共花費6萬多元。這樣測算下來,每個羊單位(羊單位是指牲畜的計算單位)借牧成本比在山上要少1元多,很劃算。”郭俊英說。
肅南縣地處祁連山北麓腹地,縣域面積的58.4%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各類草原2677萬畝,年飼養各類牲畜140萬頭(只)以上。近年來,肅南縣以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項目實施和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建設為抓手,全面落實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推行草原放牧家畜綠洲農區秸稈地放牧生產方式,走出了一條畜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借牧使天然草原年均減畜量達到6.1萬個羊單位,2020年全縣天然草原畝產草量較2010年提高了20.6%,牧草平均高度達到19厘米,平均總蓋度達到78.2%。”肅南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安玉鋒說,通過推行借牧模式,使廣大牧民主動融入草原生態保護實踐中,對促進草原植被恢復,促進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借牧模式下,借牧地的農戶也成為受益者。
以前,河西走廊農區種植戶在收獲玉米等農作物后,秸稈燒了污染環境,打成草墩出售賣不上價格。如今,這些秸稈搖身一變,成為牛羊的“金色糧倉”。
“單土地租金這一項就有5萬多元收入。”為郭俊英提供借牧點的村民說。
好處不止于此。據康樂鎮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佘海瑞介紹,在借牧過程中,每個羊單位每天消耗農作物秸稈1.58公斤,每天產生糞污2公斤,通過“過腹還田”的形式,提高了土壤肥力,減少了化肥使用量,為當地農戶節約了成本。
去年以來,肅南全縣借牧牲畜數量達到35.44萬個羊單位。通過農區玉米秸稈地借牧,按羊單位計算,成畜保活率提高1%,產毛量提高10%,同期體重增加8%,羔羊成活率增加7%,實現增收992.32萬元。
臨近春節,郭俊英的妻子和孩子來到他身邊。午后,一家人并排站在田埂上,望著成群結隊的牛羊,憧憬起回到巍峨祁連山下的大山牧場后,羔羊遍地、牛犢撒歡的熱鬧場景。
裕固族牧民郭俊英家的牛羊在啃食玉米秸稈。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侯洪建?攝
裕固族牧民郭俊英家的牛羊在啃食玉米秸稈。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侯洪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