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2-23
- 點擊:120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馬國順
春回大地,萬物萌生。
2月20日至21日,農業農村部在甘肅省隴南市召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推進會。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的數百位代表齊聚隴南,深入田間地頭,走進和美鄉村,訪農戶、看產業,學經驗、評成效,調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共商農村產業發展思路,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出謀劃策。
俯瞰整鄉易地扶貧搬遷的坪婭藏族鄉。本組圖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馬國順?攝
生活條件改善是發展之基
沿白龍江向西,出武都區不遠的一處川壩河谷里,一幢幢獨立的多層小樓,被裝飾成極具藏族風情的外觀,環形道路阡陌交通。站在附近的山坡俯瞰,依道路走向而建的“新坪婭”如同八瓣蓮花綻放在白龍江畔。
2018年以前,坪埡藏族鄉坐落在高山林緣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民們分散居住在9個自然村,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2016年,坪埡藏族鄉啟動實施整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2018年10月,8個村1236戶5731人實現全部搬遷入住。一位從深山里遷居到此的村民說:“搬下來最大的變化,就是住房安全、交通便利、生活有了保障,再也不用過人背馬馱的生活了。”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坪埡藏族鄉在基礎設施建設、后續產業幫扶、勞動力就業等方面想了不少“金點子”,培育壯大產業、促進穩崗就業、發展鄉村旅游、挖掘民俗文化、創新鄉村治理,努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
近年來,坪婭鄉先后發展花椒1.4萬畝、油橄欖8900畝、特色小雜糧3000畝,通過東西部協作引進項目年出欄肉兔50多萬只,產業增收突破1300多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多元;轄區有勞動能力的3228人,累計完成勞務技能培訓2162人,2023年注冊了“坪埡架子工”勞務品牌,通過勞務培訓穩定就業2092人,人均勞務增收7000多元;同時挖掘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群眾增收。脫貧群眾的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86元增長到2023年的13393元,年均增長1238元。
和美鄉村提質是興業之本
“新坪婭”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不僅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是“盤活”了坪婭的發展路子。而對于并不具備整體搬遷條件的村莊,要探索出符合自身發展的路子。
大力發展康養產業的花橋村風景優雅。
康縣長壩鎮花橋村,正是以和美鄉村建設為主要抓手,創出了一條“走生態立村、生態致富”的路子。
花橋村有215戶774人,其中脫貧戶90戶296人,現有監測對象7戶30人。2019年,花橋村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長期制約村莊發展的水、電、路、房等問題。可面對發展問題,這個深處山區腹地的小村莊一時間“手足無措”。
深入學習“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給花橋村開啟了全新的發展思路。花橋村立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稟賦,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如今,花橋村舊貌換新顏,花橋村乃至全縣的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起來。
花橋村順勢而為,圍繞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對村莊進行了整體化建設和品牌化經營,逐步形成了集休閑觀光、養生度假、民俗體驗為一體的文旅康養產業,實現全域鄉村旅游,全員參與鄉村旅游產業。截至目前,花橋村共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33家,2023年實現旅游人數39.3萬人次,旅游綜合性收入21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4690元提高到2023年的16580元。花橋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示范村,有效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活力。
更為可喜的是,花橋村勞務輸轉人數自2016年的380人縮減到2023年的僅有106人。陸續吸引回鄉創業人員39人,為260多名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達到了“一村帶一片、一片帶全鎮和就地城鎮化”的目標。
毗鄰的富壩村、山根村也乘上了生態發展、旅游創收的快車,實現了村容村貌提質升級,吃上了興業富民的“旅游飯”。同時反哺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發展,讓村子更美麗、群眾更富裕、治理更有效。
花橋村村民經營的旅游民宿。
花橋村旅游協會發揮著帶領群眾增收的作用。
富壩村引進的文創小店主打銷售民俗紀念品。
山根村的旅游民俗在旺季一房難求。
項目產業賦能是振興之策
一枝獨秀不是春。要實現整體推進,共同致富,就需要產業的帶動,借助龍頭企業的力量。
隴南本土企業祥宇橄欖油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就發揮了明顯的帶動作用。近年來,該公司堅持“打造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經營理念,推行“訂單農業”,采取“公司+協會+基地+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整合武都區、文縣油橄欖資源46.3萬畝,帶動種植戶6.9萬戶29萬人發展油橄欖產業,使2.17萬人實現穩定脫貧,累計向果農支付收購款16.8億元,帶動種植戶年人均穩定增收近4000元。
祥宇橄欖油公司鮮果儲藏罐。
同時,該公司落實“萬企興萬村”實施方案,采取“十百千橄欖枝行動”,優選10個行政村、打造100個合作社、帶動1000戶種植戶,發展油橄欖產業,不僅免費向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和良種苗木,按質敞開收購鮮果,實現了“農戶穩定增收、企業穩定增效”可持續發展的雙贏目標。
在油橄欖種植致富中,武都區外納鎮錦屏村大力發展油橄欖產業,種植油橄欖達3500畝,人均年收入最高可達3萬多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對于居住地比較偏遠縣鄉的發展問題,隴南市著力突破優質農產品“初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堵點問題。
2014年,隴南市把電商作為助農銷售、助力脫貧攻堅的主要手段,成立了隴南電商產業服務中心,在全市全面發展農村電商項目,立足特色山地農業資源,創立“網店帶動、產業帶動、創業帶動、就業帶動、入股帶動、眾籌帶動”的“六路帶貧”隴南模式,暢通了產地與市場、城市與農村、消費品下鄉與農產品出村的城鄉經濟循環。
隴南電商產業服務中心。
網紅直播帶貨,推動優質農產品走向市場。
進入隴南電商銷售的產品已達9000多種。
截至2023年底,全市電商經營主體1.5萬家,累計電商銷售額408億元。建成縣級公共服務中心9個、鄉鎮電商服務站192個、村級電商服務點2404個。在國內重點城市建成域外門店35個,國外建成海外店和海外倉4個。發展跨境電商企業34家,外銷產品30余種,覆蓋20多個國家和地區。隴南電商培訓電商人才33萬人次,帶動就業31萬人,電商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從2015年的430元增長到2023年的1230元。
當前,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隴南電商升級服務,開創電商“培訓強農、村點惠農、平臺聯農、網銷富農、訂單益農、業態帶農、數商興農”的“七路助農”新實踐,繼續助農增收。
當春天的氣息染綠了白龍江兩岸,勤勞的農人已在田野中播下了嶄新的希望。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的持續推進,更加幸福美好的畫卷正徐徐展開。